您好!今天是
驻马店市教育体育局 关于印发《驻马店市体育发展 “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发布人:  信息来源:[db:来源]  日期:2017-12-11  打印本文  

 

驻马店市教育体育局

关于印发《驻马店市体育发展

“十三五”规划》的通知

 

驻教体〔2017〕183号

 

各县(区)教体局,局属有关单位: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驻马店市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工作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2017年11月29日

 

 

驻马店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

 

      “十三五”时期(2016年——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是驻马店加快现代化建设、实现富民强市加快崛起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我市体育事业新一轮大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驻马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和《河南省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为加快发展驻马店市体育事业,全面提升广大人民群众健康水平、体育综合水平和竞争力,更好地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结合我市体育事业发展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一)“十二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成绩显著。“十二五”期间,我市体育事业快速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全民健身计划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活动广泛开展,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快速增加,各级基层体育组织覆盖面日益扩大,全市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8670人,全市各类体育场地设施达6601个,建成座位万人以上大型体育场1个,行政村和乡镇农民体育健身工程覆盖率已达75%,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为0.65平方米。竞技体育运动项目结构不断优化,竞争力不断提升,我市输送运动员获亚运会金牌1枚和全运会金牌0.5枚;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成效明显,运动员文化教育和社会保障制度逐步完善,创办省级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2个、国家级单项高水平后备人才基地1个,全市业余训练年度注册运动员400多人。积极推进武术进校园活动,建设校园足球试点学校38个。体育产业基地建设扎实推进,创建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1个,体育产业发展步伐不断加快,居民体育平均消费迅速增长,从业人员不断增加。全市体育系统体育场馆均已对公众免费开放。五年来共销售体育彩票12.6亿余元,为我市体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资金支持。体育办赛水平不断提升,体育文化建设不断深入,成功举办了驻马店市第二届运动会暨首届全民健身大会、第四届职工运动会、“三山同登”健身大会、“全民健身,舞动天中”健身操舞大赛、全省摩托车场地越野公开赛等大型赛事,打造出了一批具有特色的体育赛事品牌,不断增强驻马店体育的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

(二)“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的挑战。总体来看,我市体育事业的发展与先进市发展水平、与全市人民的期盼还有很大差距,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政府、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体育公共服务相对不足的矛盾仍然是我市体育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全民健身活动普及面、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比例、人均体育场地面积、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占人口比率不高,全民健身中心规划建设滞后,县区之间、城乡之间、各类人群之间体育发展不均衡的现象依然突出。竞技体育形势依然严峻,综合实力和竞争力有待进一步提升,运动项目布局和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后备人才培养选拔和输送体制有待完善,教练员队伍建设有待加强。体育产业尚处于起步阶段,基础薄弱,规模较小,领域较窄,抓手不够,活力不强,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比重和贡献率还比较低。体育事业管理、协调、服务机制还不够完善,体育文化教育、行业作风、发展方式等方面与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三)“十三五”时期我市体育发展面临的新机遇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对体育事业更加关切,党和国家对体育工作更加重视。党的十八大要求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促进群众体育和竞技体育全面发展。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健康中国的新目标,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国务院印发《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促进消费结构升级的指导意见》,把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作为根本目标,把体育产业作为绿色产业、朝阳产业进行扶持,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有力支撑河南省委九届十一次全会提出建设健康中原目标,与健康中国一脉相承。省政府出台了《河南省建设体育强省规划纲要(2013—2020年),为我省乃至我市体育今后一个时期的发展谋划指明了方向。体育正处于国家深化改革的前沿,将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进程中扮演愈加重要的角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必须紧紧抓住“十三五”这一关键时期,抢抓机遇,攻坚克难,凝聚力量,乘势而上,扎实推进各项体育工作,让体育事业发展的成果更好地惠及民生。

二、我市体育发展的指导思想、总体目标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四个全面”总体布局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深入实施全民健身战略,把增强人民体质、增进人民福祉作为体育发展的根本任务,不断提升我市体育综合实力和核心竞争力,充分发挥体育在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和改善民生方面的作用;注重转变体育发展方式,增强体育事业内在动力,努力推动体育各领域全面发展、协调推进,进一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富民强市加快崛起做出积极贡献。

(二)总体目标。根据全省和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发展规划的总体部署,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力度,到2020年,建成规范有序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完善,打造一批独具地方特色的全民健身活动品牌,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达到300万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2万人,城市体育场馆设施日益完善,城乡公共健身设施普及、便捷、适用,在城市社区建设15分钟健身圈,新建社区体育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乡镇、行政村公共体育健身设施覆盖率达到100%,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力争达到1.8平方米。竞技体育实力不断增强,项目结构进一步优化,重点项目在全省优势明显。完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制机制,基础设施和训练条件明显改善,训练和管理水平不断提高。体育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人均体育消费显著增加。建成2-3个省级体育产业示范基地,培育体育产业品牌,逐步提高体育产业在第三产业的贡献比率。体育管理的科学化、法制化、现代化水平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体育综合实力和竞争力不断提升,形成较为完善的体育发展体系。

(三)基本原则。

1.坚持创新发展。不断解放思想,深化体育改革,突出创新驱动,改革创新后备人才培养输送、群众体育动员组织载体、体育赛事组织运营、体育产业发展模式,增强体育发展动力。

2.坚持协调发展。坚持体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促进群众体育、竞技体育和体育产业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切实处理好整体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统一与特色的关系,推动城乡体育的均衡发展、区域体育联动发展。

3.坚持绿色发展。充分发挥体育的绿色低碳优势,推进健康关口前移。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运动项目和体育品牌,使体育元素融入蓝天、青山、绿水之间。

4.坚持开放发展。加强交流合作,开放体育资源,加强体育与社会相关领域的融合与协作,充分融合党政、社会、市场、资本等各方面力量共同发展体育,积极吸引社会力量共同参与体育发展。

5.坚持共享发展。把提高人民群众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推动体育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做到体育发展为了人民、体育发展依靠人民、体育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建立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高群众体育发展水平

深入贯彻实施《全民健身条例》和《河南省体育发展条例》,落实好各级《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16-2020年)》,全面构建以全民健身设施建设、组织建设、活动开展、健身指导、科学评估为主要内容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切实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城乡居民健身意识和参与程度进一步提高,城乡、区域群众体育发展差距不断缩小。城乡居民体质明显提高,国民体质测定工作普及率显著提高。

(一)建立群众体育工作协同发展机制。强化履行政府公共体育服务职责,提高全民健身公共服务水平,持续推动全民健身“三纳入”。积极构建和完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评价体系,在资金、宣传和信息化等方面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提供有效保障。探索和建立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体育产业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有效机制,进一步构建政府主导、体育部门协调、多部门联动、全社会参与的“大群体”发展格局。

(二)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积极推进《国家体育锻炼标准》的落实,利用传统节日和农闲时节,组织开展春节期间全民健身系列活动、5月全民健身活动月、8月8日全民健身日活动、重阳节体育健身活动、“三山同登”群众登山健身大会、“万村千乡”农民篮球赛、业余篮球联赛、业余足球联赛、广场健身操舞以及自行车、岈山山地马拉松等参与面广、品牌突出、有影响力的大型群体活动。积极发展休闲体育、公园体育、广场体育、家庭体育和节假日体育,广泛开展不同层次、不同人群、不同类型的全民健身活动和竞赛。

(三)加强场地设施建设和管理。进一步加强城乡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加快体育场、室外体育活动广场、体育馆、游泳馆(池)和全民健身综合馆建设,做好管理、维护、改造、更新等工作,积极构建以市区大型体育场馆为主体,以县(区)场馆设施为支撑,以乡镇(街道)体育健身场所为基础,覆盖行政村(社区)的公共体育设施网络。支持和引导各级政府结合城镇化发展统筹规划体育设施建设,合理布点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便民利民的中小型全民健身场馆、户外全民健身活动中心、社区多功能运动场(足球、篮球项目为主)、拼装式游泳池、健身步道等场地设施。积极发展足球场地建设,各县级行政区至少建成2块标准足球场,有条件的新居住区要建成至少1块以上5人制足球场。

(四)建立健全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健全以各级体育部门和体育总会、单项协会、行业协会为主体,以俱乐部和健身站(点)为依托,以社会体育指导员为骨干,以民间体育组织和全民健身志愿者为补充的全民健身组织网络。建立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机制,完善扶持体育社会组织发展的政策措施。积极完善城乡基层体育健身组织,切实发挥体育与文化、教育等部门合作共建的城市社区(农村乡镇)文化体育指导站(中心)的作用,发展、规范管理晨晚练点,充分发挥文化站(馆)、学校体育设施等共建文化体育活动站(中心)、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的功能作用;会同民政、规划、建设等部门,依托有条件的体育设施及广场、公园等,积极引导、扶持和建立不同类型的体育组织。进一步加强体育总会、单项运动协会、人群体育协会、行业体育协会及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俱乐部建设。继续稳步壮大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加大培训力度,提高上岗率。

(五)广泛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以各级各类学校、体校、公共体育设施及社会各类性质体育设施为依托,加强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和青少年户外体育营地等青少年体育组织网络建设。到2020年,全市85%的县(区)建有青少年体育组织、校外活动中心和户外体育活动营地,建设8所武术特色学校。全面实施《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确保在校学生普遍达到健康标准,切实保障中小学体育课课时和体育“大课间”活动时间,帮助青少年掌握2项以上体育技能。广泛开展青少年健身活动、竞赛交流、科学健身指导和体质监测等服务,深入开展大学生“华光”、中学生“晨光”、小学生“曙光”体育活动,以及“千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积极推进武术、足球、体操及科技体育项目进校园,努力营造全社会关心青少年体育的氛围,促进更多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全面提高青少年健康素质。

(六)关注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等人群体育活动的开展。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等12部委《关于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的意见》以及省、市有关加强新形势下老年人体育工作文件精神,重视支持老年人体育组织、场地建设和活动开展,充分发挥老年人体育协会的桥梁纽带作用,加强老年人体育活动骨干队伍建设和宣传工作,引导老年人积极参加体育活动。加强对老年人、残疾人、妇女等人群体育活动的指导服务,培养各类人群需要的体育健身指导人员。关注下岗失业人群、城镇贫困人口和城市农民工等弱势群体的身体健康,从政府、社会及个人三个层面构建相应的体育活动参与保障机制。

(七)进一步加强科学健身指导服务,积极营造崇尚体育健身的社会氛围。创新群众体育活动形式和内容,加强科学健身方法和优秀项目的推广和交流。积极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加强全民健身宣传,倡导健康文明生活方式,普及科学健康知识,在全社会形成崇尚体育健身、积极参与健身的浓厚氛围。建立健全县级国民体质测试机构,开展城乡居民日常体质测定服务,开展专项体质测定服务活动,扩大体质测定服务人群范围,提高国民体质测定服务工作的普及率及覆盖面。

四、提升青少年体育水平,增强竞技体育综合实力

进一步加强运动队伍建设,后备人才培养机制不断完善,项目结构和布局不断优化,基础设施和训练条件明显改善,竞技体育综合实力不断增强。

(一)提高青少年体育竞赛组织管理水平做好省运会、市运会等大型赛事的参赛和组织工作,建立决策科学、运转高效、信息通畅、分工明确、措施完善、落实到位、保障有力的备战组织管理体系和工作机制。推动单项赛事改革,促进体育赛事社会化。积极申办省级大型赛事。

(二)加强后备人才的培养和运动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后备人才培养机制,拓宽培养渠道,制定完善适应竞技体育发展需求的人才引进激励政策、制度。加强教练员队伍建设,改革、完善教练员选拔、培训、奖励等机制,充分调动基层教练员的积极性。根据我市实际对青少年竞技项目进行科学布局,制订苗子运动员选拔标准,抓好选材、培养、输送、跟踪四个环节。积极探索竞技体育项目植入学校的模式和途径,以体育特色学校、少儿体校、青少年体育俱乐部、体育传统项目学校、训练基地和社会力量兴办的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机构为骨干,以高水平体育后备人才基地和市体育运动学校为龙头,形成规模、布局、结构全面的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体系。“十三五”期间,建成青少年体育俱乐部40个,各级体育传统项目学校70所,高水平训练基地5个,85%县区体校恢复业余训练。每个县区开展除足球、篮球、排球、田径之外的竞技项目不少于5个。

提倡和鼓励社会力量投入到青少年业余训练。形成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多种渠道的发展模式。对于积极投资参与青少年竞技体育的企业、团体、俱乐部等,在政策和扶持上予以支持。

(三)加强体教结合,做好运动员文化教育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进一步加强运动员文化教育和运动员保障工作的指导意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运动员的基础文化教育水平。加强体教结合,将青少年运动员文化教育纳入普通教育序列,做好运动员的文化教育工作。

(四)加强运动队思想政治工作和道德作风建设。深入持久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职业道德教育,大力弘扬体育精神,培养运动员无私奉献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顽强拼搏的作风,把提高运动技术水平与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才相结合,使运动队成为政治合格、作风顽强、技术过硬的优秀群体。坚决纠正体育行业不正之风,促进公平竞争。继续加强反兴奋剂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反兴奋剂工作水平。

五、创建体育产业特色品牌,加快发展体育产业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发展体育产业促进体育消费的实施意见》,市场体制不断完善,产业规模逐步扩大,消费需求愈加旺盛,体育产业成为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力量。

(一)优化产业布局,完善产业结构。依托各县(区)资源优势,发展具有地域特色的健身休闲产业,打造一批符合市场规律、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体育产业基地。依托金顶山、岈山、老乐山、铜山湖、薄山湖、宿鸭湖等风景区,积极发展户外拓展、体育培训、健身休闲、健身养生等产业基地,形成特色明显、科学合理的产业布局。大力发展体育培训、体育旅游等体育服务业。加强产业基地建设,带动体育用品制造与销售业发展,扩大健身器材和体育服装消费规模。推动体育产业与养老服务、旅游、文化、健康、卫生、教育、会展等相关产业良性互动和融合发展,实现产业相互融通。积极推进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公共体育服务工作,逐步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体育服务供给体系。

(二)做好品牌赛事,打造城市名片。依托体育社团,积极开展篮球、乒乓球、羽毛球、游泳、健身操舞、钓鱼、轮滑、鞭陀、登山以及自行车、汽车、摩托车等比赛活动。大力发展户外运动,做大做强登山健身大会、山地马拉松等一批有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推出环宿鸭湖自行车、马拉松以及水上运动等系列活动。充分发挥市运会和年度竞赛杠杆作用,合理利用竞技体育资源,扩大市运会的综合效应和社会影响力。加大政策引导,促进体育竞赛社会化,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力量办赛的积极性,公开赛事举办目录,吸引社会资本承办赛事,探索建立财政保障与社会投资相结合、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结合的办赛模式。

(三)创新场馆运营机制。积极创新体育场馆运营,引入和运用现代企业制度,激发场馆活力,探索大型体育场馆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推行场馆设计、建设、运营管理一体化模式,带动、支持中小型体育场馆的转型升级,增强大型体育场馆复合型经营能力,提高场馆利用效率,打造城市体育服务综合体。完善政府购买体育场馆公益性服务的机制和标准,积极推动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工作,加快推进企事业单位体育设施、学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

(四)扩大销售规模,激发体彩活力。坚持国家公益彩票的基本定位,确保体育彩票安全、健康、持续发展。提高管理、服务和营销水平,不断挖掘市场深度,激发市场新活力,扩大销售规模,为体育事业发展募集更多资金。加强体育彩票公益金使用管理和公益宣传,提高使用效益,提升体育彩票的公益形象。

六、强化体育发展基础,提升综合管理能力

(一)推进体育依法行政建设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强化依法治体意识,增强依法行政的自觉性,提高运用法律手段解决体育实际问题的能力。坚持管理与服务并重、处置与疏导结合,建立健全体育制度建设,严格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梳理行政执法依据,界定执法权限,改进执法方式,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

(二)深入实施人才强体战略。牢固树立人才第一的观念,切实加强各类体育人才队伍建设。以高层次体育人才和紧缺人才为重点,抓住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重要环节,提高体育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数量。加强对全市体育管理人员、教练员、裁判员、社会体育指导员和体育经纪人员的培养和培训。大力引进和聘用高水平教练员、高级管理人员、优秀教师和各类专业技术人才。加强年轻干部和后备力量的培养和锻炼。建立和完善人才激励机制,努力为各类人才健康成长、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营造良好环境。

(三)全面推进体育宣传工作。重视和加强体育宣传队伍和新闻发布制度建设,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和合作,把握正确导向,弘扬体育精神,为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七、强化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体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加强城乡公共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切实履职尽责,统筹推进各级各类体育工作的平衡发展。充分调动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社会团体及各行各业参与体育工作的积极性,健全完善协调机制,统筹推进体育工作开展。加强对各级体育总会、协会、俱乐部等社会组织的评价和监督,促进其合法、规范、高效运作。鼓励和支持各地在体育竞赛组织、人才培养、市场开发等方面开展交流合作,促进不同区域体育协调发展。

(二)完善政策措施。进一步协调落实各级政府直接投资或购买服务等方式,担起对公益性体育事业建设的主体责任,落实财政、金融、土地等方面支持体育事业发展的政策,以及体育产业享受国家对文化、旅游行业的各项税收、行政事业性收费优惠政策。推动体育投入主体多元化和投资渠道多样化,调动各类主体办体育的积极性,推进非基本公共体育服务市场化。加强体育市场规范管理,落实相关政策法规,完善监督管理机制,规范市场主体行为,建立严格、规范、公开、透明的市场准入制度,维护体育市场秩序,促进其规范健康发展。

(三)加大资金投入。体育事业经费应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集。各级政府要把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并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逐步增加对体育事业的投入,确保体育事业经费随着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加。各级各有关部门应积极拓宽经费筹措渠道,广泛吸引社会资金参与体育事业的发展。

   (四)加强监督管理。建立目标任务考核制度,实行规划年度监督、中期评估和终期检查机制。各级政府体育部门和有关单位要认真制定本地本部门体育发展“十三五”规划,健全规划实施的监管机制,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对本地区、本领域体育规划实施情况进行严格监督,确保各项任务责任落实到位,保障和推进驻马店市体育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顺利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