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驻马店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发布人:局办公室王梅枝  信息来源:局职成科  日期:2021-03-12  打印本文  

驻马店市中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

2020年)

 

2020年,驻马店市中等职业教育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下,认真贯彻落实省教育厅各项工作部署,以大力实施二期职业教育攻坚计划为主线,牢牢把握“以就业为导向”“以技能为核心”,坚持“立德树人、服务发展、促进就业”,不断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全市中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现根据河南省教育厅办公室《关于做好2020年职业教育质量报告编制发布和报送工作的通知》(教职成函〔2020〕670号)要求,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1.1规模和结构

驻马店市共有中等职业学校13所(其中省属学校2所、市属学校3所、县属学校8),在校生共计59943人。全市共创建国家中等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示范校4所、河南省职业教育品牌示范院校4所、河南省职业教育特色院校5所,为全市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大批技能型人才。

高中阶段教育结构。驻马店市高中阶段教育由普通高中学校、职业学校、技工学校等构成。2020年,驻马店市根据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政策方针,科学规划中等职业学校和普通高中的发展规模,按照职普比大体相当的要求,下达普通高中与职业学校招生计划,但受多种因素影响,职业学校招生数仍低于普通高中招生数,2020年我市普通高中完成招生4.5万人,中等职业学校完成招生2.22万人。     

驻马店市20192020年普职招生总数及比例

年度

普通高中学校招生人数

中等职业学校招生人数

招生普职比例

2019

5.79

1.91

75.19 24.81

2020

4.5

2.22

66.96 :  33.04

1.2设施设备

2020年全市中职学校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0.85万元,生均实训工位数0.81个,生均纸质图书51.5册。与2019年比较,生均教学仪器设备值和生均纸质图书数均略有增加。

1.3教师队伍

教师队伍是保证学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截止到2020年底,全市中等职业教育共有教职工数2563(正式教师2359+外聘204,其中兼职教师204(外聘教师)人,双师型教师568人,专任教师本科以上学历占93.58%,专任教师硕士以上学历占2.84%,专任教师高级职称教师比例占26.79%2020年全市中职学校师生比1 : 23.39

二、学生发展

2.1学生素质

各中等职业学校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关于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等文件精神,把德育工作摆在重要位置,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中国梦、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与学校德育、学生思想政治工作有机融合。2020年,全市职校学生文化课合格率达89.3%以上,专业技能合格率达到95.96%以上,体质测评合格率达94.2%以上,毕业率达96.9%

2.2就业质量

坚持“服务为宗旨,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向,突出校企合作、工学交替、订单培养模式,不断深化职业教育改革,多渠道搭建学生就业平台、深入开展校企合作,拓宽中职毕业生就业创业渠道。各校重视学生毕业就业和终身发展所需的能力养成教育,有针对性的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就业指导、创新创业教育等丰富多样的课程,建立就业创业信息平台,强化就业创业管理,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建立就业学生管理的跟踪和巡视回访制度,积极为毕业生提供后续管理服务和技术支撑。

2020年,驻马店市中等职业学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92.7%。其中对口就业率为85.1%,初次就业月收入平均2080元左右,各项指标与2019年相比略有提高。从各产业就业分布情况:从事第一产业的毕业生占就业学生数的8.6%;从事第二产业的占29.6%;从事第三产业的63.8%

 

2.3学生资助

2020年,共落实资金2794万元,用于发放高校学生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和国家助学金;落实资金7446万元,用于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国家助学金和免学费;落实资金4732万元,用于发放高中学生国家助学金;落实资金418.2万元,用于对建档立卡学前教育贫困家庭儿童进行资助。通过上述政策的落实,有力地支持了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顺利完成学业,促进了教育公平和社会稳定。

三、质量保障措施

3.1专业布局

根据驻马店市支柱产业现状需求及我市职业教育发展现状,同步规划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动态调整的机制,促进专业链与产业链紧密衔接。按照“统、强、补、建、退”链的专业优化思路,对全市中职专业进行“统链”、围绕优势专业“强链”,缺失专业“补链”,战略性新兴专业进行“建链”,对不适应发展需求的专业“退链”。通过优化专业结构,不断提高专业与产业对接的吻合度。我市产业发展所需人才与中职学校专业设置吻合度有待提高,职业教育培养人才服务产业转型发展贡献率还需进一步提升。

3.2质量保证

推动职业教育园区化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广泛开展技能竞赛是我市中等职业教育提高质量保证的重要抓手。 一是改革创新,推动职业教育园区建设。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打造核心职业教育聚集区。2020年,职教园区共完成年度投资51613万元(职教园区全年投资计划为5.15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100.2%目前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驻马店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驻马店技师学院、黄淮学院医学院、驻马店农业学校、驻马店财经学校、驻马店职业技术学院6所学校已搬迁入驻,入园师生近4万人。省交通高级技工学校第一阶段主体工程基本完成。未来几年,将逐步呈现中高职一体化、集团化、规模化发展的职业教育新格局。二是进一步加强质量监控体系建设。指导各校开展了教学诊断工作,基本形成了抓工作落实促提升、抓项目建设服务教育教学和技能竞赛的管理格局,为我市职业教育质量的逐年攀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是重视技能竞赛,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技能大赛是全市职业学校改革发展的助推器,是促进职业学校教育教学质量提升的有力手段。驻马店市紧跟国家、省赛制设置市赛赛项,形成国家、省、市、校四级竞赛制度和“普通教育有高考,职业教育有大赛”竞赛氛围2020年省级系列大赛情况:2020年国赛技能大赛二等奖1个,三等奖4个;省级技能大赛一等奖41个,二等奖79个,三等奖102个;省级文明风采竞赛一等奖17个,二等奖35个,三等奖60个。

3.3落实教师编制及教师培养培训情况

高度重视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培训,组织中等职业学校专业教师参与国家级、省级骨干教师培训,参与省级以上举办的教学技能大赛,提高教师教育教学水平。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教师通过自考、函授、进修培训方式提高学历层次和业务水平,支持专业教师参加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考试和职业技能鉴定。重点培养中等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支持中等职业学校建立与行业、企业合作的专业教师培训模式,鼓励专业教师到相应的企业岗位进行专业实践。加大力度落实职业学校教师聘任技术人员到校兼职教学政策措施,逐步形成以在职教师为骨干,兼职教师为重要补充的专业教师结构。

四、校企合作

4.1 校企合作开展情况和效果

积极探索构建校企合作平台和运行机制,推进中等职业学校校企合作。鼓励中等职业学校成立由行业企业专家、技术骨干共同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引导和鼓励中职学校大胆创新,深化校企合作,采取校企合作、校校合作、订单培养、冠名办班、顶岗实习等办学形式,加强校企互动和交流,不断拓宽校企合作渠道,面向市场、面向企业培养专业人才。比如泌阳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与清华同方等优质国企合作培养水暖工程等市场紧缺人才,提升学校办学能力和社会影响力,打通中职学生成才就业通道;引入泌阳县镁车坊汽车服务有限公司合作,开展汽车维修的对外服务工作,企业在效益增收的同时为汽修专业学生提供技术培训指导;引入泌阳县海韵园艺有限公司,利用学校场地开展盆景栽培,为现代农艺技术专业提供实习条件;与京东集团开展电子商务专业合作,与该企业共建校内客户信息服务实训中心,安排学生工学交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提升了学生的综合能力;学校与泌阳县夏南牛科技开发有限公司和河南恒都夏南牛开发有限公司合作,聘请企业专家祁兴磊和冯建华来校做特聘兼职教师,定期为学生开展理论授课或实操指导,共同开发《夏南牛》校本教材,为本专业建设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学校与县内养殖企业、食用菌种植企业、林果种植企业、蔬菜种植企业或农户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挂牌泌阳县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校外教学实践基地,组织师生为他们定期开展技术服务指导,把技术送到田间地头,送入农户,既为他们的增收提高了服务,又提升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

4.2 学生实习情况

认真贯彻落实《教育部等五部门关于印发<职业学校学生实习管理规定>的通知》(教职成〔20163号)精神,各中职学校加强与企业之间的合作,广泛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实训实习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学校开展学生就业指导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帮助学生养成良好职业素养,详细制定学生顶岗实习计划,选择合法经营、管理规范、实习设备完备、符合安全生产法律法规的实习单位安排学生实习,签订顶岗实习三方协议书,并选派优秀指导老师跟踪指导,通过实习培养了学生的职业精神和实践能力,为今后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4.3 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

我市推动组建一批由行业大型骨干企业参与的职教集团,与相关职业院校组建多层次、多功能的职教集团。通过发挥职教集团的作用,促进了校企之间、学校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我市现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例如驻马店技师学院积极引进国内知名企业如上海文峰美发美容有限公司、浙江美课锐捷有限公司、富士康科技集团鸿超准精密模具(深圳)有限公司、松鹤楼餐饮有限公司、南京众盛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等10余家公司合作成立企业冠名班,进行了“学徒实习”探索,把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纳入学院教学管理系统之中。实施订单培养,定向培养,使学院实现了人才培养与市场需求的零距离对接,借助用人单位的资源优势,弥补专业课教学的不足,加速学院“一体化”师资队伍的建设。尤其是学院与浙江美课锐捷有限公司合作,在今年的招生宣传中进行了详尽的介绍,采用招生与招工一体化,实行“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采取企业文化进校园、技术人员共同参与培养目标、课程设置、教学计划的制定等切实有效的措施,使企业有了“量身订制”的后备人才,真正实现校企合作“双赢”。

五、社会贡献

5.1技术技能人才培养

我市职业教育紧密贴合驻马店产业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着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各职业学校依托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结合区域产业发展特色,强化校企合作、岗学结合,密切联系当地企业,充分发挥学校主动性,积极提高技术技能人才的针对性和培养质量,满足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技术技能人才需求。

5.2社会服务

一是树立大职业教育观,将传统的成人教育、新兴的社区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有机结合,促进居民和群众职业能力、文化素养的提升。全市各级各类职业学校积极承担社会各类短期培训,2020年共培训各类学员16088人次,其中培训“精准脱贫”学员1129人。例如2020年,驻马店农业学校把握国家惠农支农政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协调,完成了驻马店市新型职业农民、大学生村干部、巧媳妇电子商务、农民创业人员、阳光工程等培训,培训人员达5000余人,教学过程中,学校选聘了省农科院、河南农大、市农业局、市农科院以及来自企业的专家学者共50多人次,培训效果良好,受到省市有关领导的好评,受到社会各界的欢迎。

二是各中职学校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充分发挥教师特长,将传统文化融入到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中,引领学生探索传统文化的魅力,弘扬及传承优质民族文化,展现民族文化特色。举办了全市中等职业学校传统文化大赛。

5.3对口支援

根据中央、省脱贫攻坚工作要求和市委精准扶贫工作安排,市教育局积极开展脱贫攻坚结对帮扶工作,各职业学校采取经济与教育并行的方式,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工学结合、知行合一的办学理念,开展对口扶贫工作,受到县、乡、村各级政府的好评。比如2020年汝南县职业教育中心积极开展培训工作,共计培训各类人员3116人,其中建档立卡人员1247人,培训专业有缝纫工、中餐烹饪、种植技术、养殖技术、办公自动化等,培训类别有新型职业农民培养、“精准扶贫培训”、劳动力转移培训、劳动力技能提升培训、新型学徒制、退伍军人技能培训等。通过培训一方面提升了培训学员的专业技能,有力的促进了新农村建设和企业综合竞争力;另一方面也提升了学校声誉,强化了学校职能作用,有力的促进了汝南县脱贫攻坚工作的开展,被驻马店市人社局评为“技能提升培训工作先进单位”。

六、政府履责

6.1经费

我市将职业教育经费全面纳入公共财政预算管理,逐年加大对职业教育的财政投入。各项政策性财政拨款及时到位,统一管理,杜绝挤占、挪用或截留经费等现象发生,保证学校正常运转以及对学校的投入力度。免学费政策基本覆盖拥有本市户籍和符合我市就读条件的非本市户籍中职在校生。2020,全市职业教育投入50037万元,其中市本级职业教育投入31051万元,安排市本级教育费附加用于职业教育专项资金4525万元,确保用于职业教育的教育费附加不低于教育费附加预算的30%。教育费附加专项资金全部拨付到项目学校,重点用于职教园区学校建设。争取上级职业教育专项经费7151万元,有力地支持了职业教育发展。

6.2 政策措施

为加快我市现代职业教育发展,驻马店市政府相继出台《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优化中等职业学校布局提升办学水平的意见》《关于加强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进一步完善了我市的职业教育政策体系,为职业教育事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持和保障。意见明确了对职业学校采取多方位政策及资金支持,如加强对取得“双师型”教师的资金奖励,以及对获得优异成绩的素质大赛及技能大赛的师生进行奖励,同时又加大对口升学率的资金奖励等,并扩大了各学校编制,富余的教师编制也将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

七、特色创新

案例一校企合作深度融合,形成四方互动格局

平舆县中等职业学校学校按照合作共赢原则构建了很好的校企合作机制,“政府、协会、企业、学校”四方良性互动,创新了各具特色的校企合作模式,如:“双主体模式(以学校为主体、以企业为主体的合作)”、“校协模式(学校与行业协会合作)”和“四订模式(订内容、订标准、订形式、订就业方向)”等。该校成立校企合作委员会,下设招生就业办公室,为校企合作搭建平台。在校内实训基地建设方面解放思想,大胆探索,积极推进引企入校工程,建设校企合作园。在引企入校过程中,实施“筑巢引凤、招商引资”工程。学校主动招引项目,把招商引资的企业作为校企合作办学单位,目前学校已成功将郑州中瑞汽车销售与服务有限公司、河南正合机械设备有限公司、郑州市东明汽保设备有限公司、河南杰盟汽车维修服务有限公司、信阳携手同程通讯技术有限公司、苏州瑞普斯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德舒赫金属制品有限公司、上海独树机电工程技术有限公司12个企业引入校企合作园。该校以河南正合机械设备有限公司为基础,校企双方共建了机电、数控的实训基地,共同开发专业教学项目课程,即以企业的产品作为实习训练项目,变消耗性实习为创收性实习;在加强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的同时,该校十分注重校外实习就业基地建设。学校利用职教集团的办学优势,把相关行业、企业吸纳到职教集团,采取走出去战略,根据学校专业建设和学生就业需要,和这些行业、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就业基地。依托平舆县防水协会,学校与平舆县天地防水有限公司建立了建筑防水防潮实习实训基地、与河南正合机械设备有限公司建立了郑州机电机制实习就业基地、与平舆县第一、第二幼儿园联合建立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习就业基地;在县委县政府的牵头下,学校与平舆县宏丰汽贸4S店、平舆县恒丰汽贸4S店等4家企业共建汽修实习就业基地。通过校企共建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加强了学校和企业的融合,达到了校企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目的,增强了校企合作的内生动力,实现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目标,这些企业每年还以不同的形式向学校提供一定资金或设备,进一步巩固了校企合作成果。

案例二创新培训方式,注重培训效果

2020年,上蔡县职业中专不断总结精准扶贫技能培训经验,层层传导工作压力,创新培训方式,注重培训效果,锁定贫困村,瞄准贫困户,采取得力措施,集中力量开展精准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贫困村劳动力的技能素质,加快脱贫致富步伐,贫困村劳动力技能培训取得了阶段性成效。截止到202011月初,共完成精准扶贫劳动力技能培训145人,完成计划任务目标。现将该校2020年精准扶贫技能培训工作具体措施总结如下:

1、学校领导高度重视,制订了精细化培训实施方案。按照省市县整体安排部署,学校建立了校长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实施的培训机制,层层进行压力传导,进一步夯实责任,选派懂业务、责任心强的教师作为培训教师,并聘请了县电商城的电子商务专家进行授课,并确定培训中心负责汇总报送培训资料,做好培训班申报资料等工作。同时,在深入摸底调查的基础上,结合全县各镇街区贫困村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培训方案和培训计划,确保了培训计划底子清、目标明,培训内容详细,培训职责和时间明确。在培训计划的制定上,重点突出了两个方面:一是以镇街区为单位,对贫困村家庭劳动力现状进行了了解,为开展精准培训奠定了基础。二是结合脱贫致富产业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确定了重点培训的内容,主要突出了电子商务、种植养殖及蔬菜花卉等技能的培训。认真制定实施方案。针对上蔡县农业生产情况及农民贫困家庭对于脱贫致富的需求进行了摸底调查和分析,并和相关部门商讨,制定了相应的实施方案,为了使时间、实施方案有计划、有步骤的开展、在培训开班之前该校进行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场地的选择、教学培训设施的准备等其他和培训有关的事宜都做了详细的准备,确保培训任务顺利完成。

2、创新培训方式,耐力提高培训质量和效果。河南省职业教育精准扶贫技能培训启动后,学校校长亲自挂帅,配强工作力量,细化工作措施,创新培训方式,迅速掀起了“精准扶贫”技能培训工作的热潮,实实在在组织贫困家庭劳动力开展了各类技能培训,切实提高脱贫致富的能力。该校采取送教下乡,把培训班办在各镇街区,激发起了贫困家庭的劳动力踊跃参加技能培训的热情。具体实施情况如下:

15月份,在上蔡县所有乡镇街区进行贫困户调查摸底,根据实际情况确定技能培训带动扶贫项目,并制定了培训计划。

26月份,电商、种植养殖培训带动扶贫项目组织报名,根据报名情况择机展开培训。

3)具体开展培训项目

第一期 专业  种植养殖   培训人数63

第二期 专业  电子商务   培训人数 25

第三期 专业  种植养殖   培训人数57

3、 落实各项规章制度,接受社会监督

1)坚持公示制度。为了保证培训的公开公正透明,每期培训前该校都会在培训教室门外张贴课程培训表,培训专业、培训学员名单等向社会公示。

2)积极做好开班、结业和平时培训督查、检查工作,开班时上蔡县教育局分管副局长万局长、于股长、学校李校长亲自参加详细讲解精准扶贫有关政策和工作意义,对参与培训的教师和全体学员提出培训要求,对于每天学员的培训情况进行检查和督导并记录存档。

3)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坚持每天给学员两遍测量体温,并做好记录,存档。要求学员必须佩戴口罩,做好消毒工作,确保培训期间的疫病防控。

4)按时上报工作情况,为了让上级及时掌握每期培训情况,我校严格按照要求及时向教育局上报培训情况,如实填写,务求真实完整。

5)规范档案资料。一是建立学员档案信息,严格培训管理办法要求,认真收集学员的身份证、录入学员基本信息建立台账和学员档案。

6)建立一支科技队伍,进行技术下乡。着力培养一支懂农业、爱农村、为农民的农业农村人才队伍。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组织农技服务人员深入农户家中,进行面对面、手把手地技术指导服务,提升贫困户的种养殖专业技术水平。

7)打造两个“课堂”。通过打造“田间课堂”和“室内课堂”两个载体,采取“室内和实地”相结合的方式开展农业种养殖专业技能培训,让田间地头成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学习场所,使贫困户“足不出田”就能学到农业实用知识,满足他们最迫切需求。

4、主要效果

1)示范带动作用进一步加强了

通过开展“精准脱贫”培训,使贫困农民转变了思想观念,提高了贫困农民家庭农民就近脱贫的能力、促进了贫困家庭增产增收。大多数学员认为通过学习开拓了视野改变了思想,学习一门技术可以创业发展,能致富,部分培训学员通过学习不但实现了自己脱贫致富,而且带动了一批人致富,既实现了贫困家庭脱贫致富,又推动了县域经济的发展。

2)农民素质进一步提升了

由于组织得力,服务到位,教学水平高,学员们认真学习,反响好。通过培训学员们了解了国家和地方对于贫困家庭的优惠政策,转变了原有的思想,提高了素质。

5、加强就业服务,确保有就业愿望的贫困家庭劳动力就业

该校紧紧围绕全县精准扶贫实施方案,增强扶贫对象的“造血功能”,积极为有就业愿望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信息服务、政策咨询,就业指导、职业介绍等免费就业服务,学校实行厂校挂钩、订单就业、定向推荐就业,成功地将贫困劳动力安排就业,学员月工资可达3000-4000元。由于该校的就业措施过硬,培训学员就业工作安排顺利,成效显著,真正实现了“培训一人、致富一家、带动一片”的综合效益。

八、学校党建工作情况

2020年我市各中等职业学校认真开展党建工作。是健全完善党建工作管理体制。严格按照与教育管理体制相适应、管党建管业务相结合的原则,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学校党组织设置和工作机制。截止目前,全市各中等职业学校建立党组织占比100%二是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各学校突出抓好学习活动,推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推动党员教育常态化、组织生活经常化、制度建设规范化,加强正向激励,强化干部管理。认真学习党的十九大报告精神,不断增强党员教师和学生“四个意识”,推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三是深化政风行风学风建设。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持续推进学校作风建设。加强师德师风和行风学风建设,完善师德师风管理制度,贯彻落实职业道德规范和学术道德规范,牢固树立“作风建设永远在路上”意识,持之以恒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更加紧密地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落实党中央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决策部署。四是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两个责任”。强化“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和《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严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积极践行监督执纪“四种形态”,坚持党员干部廉洁谈话提醒制度,完善廉政风险有效防控机制。

九、主要问题和改进措施

我市职业教育虽然呈现良好发展态势,但由于历史、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特别是随着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市场需求的变化,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依然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困难:一是职业教育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性还未被充分认识,家长和学生接受中等职业教育的积极性不高;二是职教经费不足部分职业学校办学条件也有待进一步改善;三是职业学校师资队伍建设不能很好地适应职业教育快速发展的需要;四是办学机制及人才培养模式需加大改革力度。对职业教育中不同育人机制的实践和探索尚显不足,校企合作机制和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中出现的新形式有待进一步认知。

改进措施:1、加强统筹协调。充分认识职业教育对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切实把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作为发展区域经济的重要工程来抓。积极争取政府各有关部门支持与配合,密切协作,形成合力,推动全市职业教育实现又好又快发展。2、全面落实职教发展资金。加大投入力度,进一步保障财政经费投入,重点支持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努力建成一批高水平示范性学校、特色学校、综合实训基地。努力完善与办学规模和培养要求相应的财政投入制度,逐步形成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市县区财政设立职业教育扶持专款,用于职业院校购置实训设备,加强精品和特色专业建设,奖励技能大赛优胜者等以奖代补专项资金。3、着力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建立和完善中等职业学校教师培养常态机制,不断培养“双师型”教师。改善教师队伍年龄、学历、专业、职称结构,鼓励专业教师到企业实践锻炼,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能力、实践技能和教学水平。4深化区域内外校企合作。鼓励利用多渠道资金发展职业教育,鼓励社会力量捐资、出资兴办、参与职业教育。落实企业职工教育培训和足额提取教育培训经费相关政策,激发企业参与合作办学的积极性。创新办学机制和内部管理体制,积极承担职业教育改革任务,在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专业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等方面深化改革、深入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