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李振村:为什么老师的表扬不起作用
发布人:  信息来源:[db:来源]  日期:2015-10-10  打印本文  


 
 来源:《当代教育家》杂志2012年第4期卷首

 

  到朋友家玩。朋友请来的一位名师正在给他儿子补课。

  那位名师特别善于鼓励,不时声音高亢地夸奖:真棒!太聪明了!……

  孩子不吭声,埋头做题。名师授课毕,告辞离开。

  我忍不住对朋友慨叹:到底是名师,一直在鼓励孩子,真好!

  谁知,孩子忽然抬起头来,满脸不屑地说:有什么好的,才不稀罕他的表扬呢!

  我大惊,没想到孩子是这个反应。怪不得刚才小家伙面无表情呢。

  从朋友家离开,我一路在想:不是专家们都在提倡要拿起表扬的“武器”,不断地鼓励孩子吗?不是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吗?怎么会是这样呢?

  我与一位女老师说起这事,她说,这个孩子的反应是正常的,现在的孩子不是那么好糊弄的。比如现在很多学校为了让绝大多数孩子受到鼓励,把表彰的面一再扩大,甚至人人都能得到表彰,就是学习最差的也想尽千方百计弄个小亮点。但在我们班,我发现,孩子对奖状的含金量其实心知肚明:全面发展奖肯定是最受欢迎的,什么进步奖、热爱劳动奖,学生自己都不当回事。

  哦,原来并不是所有的表扬都有正面效应。

  2012年医学诺贝尔奖由英国科学家约翰·格登和一位日本科学家共同获得。格登就读英国伊顿公学时,在250名学生中,他的生物成绩排在最后一名,其他科学科目排名也非常靠后。一位老师大笔一挥,给他写下了这样的评语:“我相信格登想成为科学家,但以他目前的学业表现,这个想法非常荒谬!他连简单的生物知识都学不会,根本不可能成为专家,对于他个人以及想教导他的人来说,这根本是浪费时间。”

  按理说,受到这么严重的打击,格登应该一蹶不振才对。但实际情况是:格登把这份评语一直小心翼翼地保存了60多年。79岁的他,至今仍把这份评语放在自己的办公桌上,他说:“每当遇到什么麻烦,比如实验无法进行下去等情况时,我都会看看这份评价,来提醒自己要努力坚持,不然真的就被以前的老师说中了。”

  谁也想不到,这样一份带有侮辱性的评语居然成了格登的“励志书”!

  看来,教育真是个极为复杂的工作,我们很难找到一把能够打开所有心灵之锁的万能钥匙。现在的问题是,从教育主管部门到各路专家们,却一直在做着打造“万能钥匙”的努力:今年号召大家学某某模式,明年又一面倒地号召学另一种模式,根本不考虑实际情况,其结果也就不言而喻。

  行文至此,想起一个老故事:某老师班里有一中等生,语文成绩从来都是七八十分。有一次发挥失常,只考了55分。学生苦着脸找老师恳求:能不能让他及格?如果不及格,爸爸就会揍他。老师看他样子可怜,心生怜悯,便想了个办法:这样吧,这次我破例借给你10分,把试卷改成65分,但你必须在下一次考试时把这10分加倍还给我,也就是说至少要考75分,怎么样?学生一口应允。接下来的学习,学生自然不敢怠慢。结果,下次考试,该生一举突破了90分。老师大喜。校长闻知此事,对此举甚为赞许。于是下令在全校对“差生”实行借分制。这可是高利贷啊,好借不好还,“差生”们闻借丧胆,见了老师都躲着走,效果自然不好。校长在全校大会上大发雷霆:为什么某某老师用这个办法很灵验,你们就不行?!每个人都要认真反思!

  其实,真正该反思的是校长。还是那句话:一把钥匙只能开一把锁。

  教育关乎人性的塑造,人性有多复杂,教育就有多复杂;教育直指人的心灵,心灵有多微妙,教育就有多微妙。

  但是,这个世界上通常是这样:越是复杂的事物,往往越是可以用简单的方式予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讲,教育又很简单:一个老师只要有了对人性的深切体察,有了对生命的诚恳尊重,有了足够的学养和耐心,他就总能找到适合自己学生的方法。

  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了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引领该往哪个方向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