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苗蔚林:语文教师要好好讲课
发布人:  信息来源:[db:来源]  日期:2015-09-17  打印本文  

 
语文教学研究者苗蔚林

        语文新课程强调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似乎对老师的“讲”大有口诛笔伐的意思,就连在很多省级公开课中,很少能看到“讲”得很好的课了,我觉得中学的语文课,还是要好好的“讲”,就是在一节课的时间上,讲的时间也不能低于25分钟。

        其一,语文是靠对语言的感受来提高素养的学科,我觉得中学生对语文的感悟至少可以分为两种:一是课外阅读的文学感悟,一是课堂在老师引导下的语言感悟。在课堂上,老师用自己的语言,把对文学的理解表达出来,这样的表达本身就是学生学习的典范。有了教师做榜样,学生才能说起“文”话。如果语文老师上课连精彩的讲课都没有,这样的课是否还可以称为是汉语言的语文课呢?

        其二,教师的语文素养直接传递着语文的最基本的内容,或者说是语言的真谛。语文教师,都经过中文高等教育学习。从一定意义上讲,也算得上是小范围的“专家”,他们在语文领域里有着比较渊博的知识,如果不好好的讲,这些知识就靠学生去感悟,恐怕效率是很低下的。老师通过讲,把学习语文的间接经验传授给了学生,通过通俗的语言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这些传授、形象化的工作如果不去做好,所谓学生主体和探究就无从说起。

        第三,学生的知识水平有限,把他们的活动放在主要的位置,占用大量的时间,必将使语文学习简单化、庸俗化。这样的表现在我们的语文课堂,特别是各级各类的公开课中比比皆是,看似热闹非凡,实际课堂效率极低,讨论、探究、自我表达密布课堂,语文课成了综艺节目的大舞台,成了实话实说的现场。

        试问:这样的课堂里,学生有多少文学的表达?学生所表达出来的,有多少是语文的东西?这仅有的一点语文思维里,有多少是本节课的学习重点?


        实际上,在学生看似自主学习的氛围里,他们的表达仅仅是一点生活化的东西,仅仅是那个年龄段对生活的认识,而不是语文的认识,更不是语文的提高,最多是人性解放的思潮的流露,可是,这样的思潮是语文吗?由于让学生自主的表达,所以往往就缺乏一个集中的语文训练的主题,语文的训练就显的松散疲塌顺水淌。


        课堂上多数学生在看热闹。因为在同学们看来,少数发言的学生和他们水平基本相当,最多是羡慕,绝不会尊敬,当然也不会相信那些滔滔不绝学生的思想。而老师渊博与广阔的宽度,使所有学生都能感受到知识的雨露,其浸润作用就不言而喻。


        所以,我觉得,语文教师还是要很自信的说:我的语文讲台,讲出我的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