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凌宗伟:教学过程也是我们自身成长的历程
发布人:  信息来源:[db:来源]  日期:2015-05-18  打印本文  


  一个教师的职业生命,大概需要经历这么三个过程:
  

  首先是学徒工,遗憾的是我们现在愿意做徒工的已经很少了。过去,学个木匠,学过瓦匠,学个理发匠什么的,是要耐下性子学三年的,这三年的徒工,不仅 寂寞,顶得住压力,要眼明手快,尽管如此,如果遇上一个心胸狭窄,保守自私的师傅,说不定三年以后还要给他做几年白工。即便如此,师傅的绝活,我们也不一定能学到,绝技往往是偷来的,故而有“偷艺”一说。今天,我们有多少人能耐下心来当徒工的?另一个方面,我们的教育体制也不会给时间他们当徒工。一个萝卜一个坑,进来了,恨不得立马拿他们当一个熟练工来使唤的。

  换一个角度来讲,新教师,年轻教师,不要指望别人把什么都教给你,许多东西需要靠自己去“偷”,去钻研的,要观察、思考、分析,在观察、思考、分析的过程中熟悉和掌握基本的方法与技能。就课堂教学来而言,没有“循规蹈矩”的规范化训练,就出师了,难免误人子弟。所以,做教师了,对自己从事的工作,就要有一点敬畏之心,没有敬畏之心,是不可能成为技艺精湛的教书匠的。

  我对“教书匠”这个称谓在若干年前是持批判态度的,但几十年的教师生涯告诉我,要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教书匠,还真不是一件简单的事。这些年,我走了那么多学校,听了那么多课,忽然明白要找几个教书匠还真不容易。匠人,或者说手艺人,那是要有自己的绝活的,至少干同样的活儿,会比别人干得好。一个教书匠,至少在自己所教的学科课程上是有话语权的,是要有自己区别于同行的绝活的。一个具备教书匠精神的教师,是会对自己所教的学科精益求精的,他会致力于将自己所教的学科课程在科学与艺术之间找到一个切合点的,是会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和教育追求的,并且会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追求的道路上不断突破的,是会用一种孜孜以求的毅力向更高层次努力的。

  遗憾的是,在今天匠人精神早已经没有了,专家、大师、教育家倒是层出不穷。

  最高的境界是经师与人师。所谓经师不仅对自己所教学科课程了如指掌,同时还有丰富的与之相关的其他学科的丰富知识,他不仅是所教学科的领军人物,同时还会朝要“杂家”“通才”的方向努力。所谓人师,要求我们不仅能教学,还能教给学生如何学,这过程中还能影响学生的人格、张扬学生的生命。

  杜威说教育既生长,孔子也说教学相长,教的过程不仅是学生的生长也是教师的生长。从学徒到到匠人,到经师与人师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教师专业生长的历程,更是其生命成长的历程。我们就是在这样的生命体验中,慢慢地理解教育教学,慢慢地明白其中的常识与规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