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聚焦文明校园建设:今天 如何好好做同学
发布人:  信息来源:[db:来源]  日期:2016-05-13  打印本文  

 


  “文明校园”的提法我们都不陌生,大到校风、教风、学风,小至校园内的每一处标语、每一处涂鸦、每一句礼貌用语,均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文明程度。而建设文明校园,不仅关乎学生素养的提升,也关乎社会文明的建构。   今天,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教育开放程度的提高,文明校园已经有了更为丰富的内涵,尤其是基于现代学校制度体系的多重内涵。从本期开始,我们推出“关注文明校园建设”系列,从倡导健康的人际关系、学术诚信、依法治校等多个角度,探讨如何在新时期构建文明和谐的校园。   ——编 者     “怎样才能处理好校园生活中的人际关系?”“如何在学校扩大自己的交友圈?”“人际关系总是很尴尬怎么办?”“为什么同学之间越来越淡漠?” ……在网络问答社区知乎上,关于校园人际关系的提问比比皆是。而记者从多所高校心理咨询中心了解到,关于处理好校园人际关系的咨询,也是众多咨询内容中,问询人数最多、对学生困扰最大的话题。   曾有媒体做过调查,当前,无论是大学校园还是中小学校园,校园暴力、人际冷漠以及校园人际的过早社会化是最需要被重视并亟待解决的。     校园暴力为何屡屡发生   近一段时间以来,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不仅发生在学生之间,也发生在师生之间:   4月15日,安徽省蒙城县范集中学一英语老师因收发试卷与学生发生冲突,视频显示,老师与学生之间有着激烈的肢体冲突;3月27日,四川师范大学舞蹈学院大一学生卢海清在成龙校区一宿舍学习室被室友用菜刀杀害,起因为两人因琐事发生争执……据统计,仅2015年上半年,经媒体报道的校园霸凌事件就高达42起。而且,校园暴力施暴者日益呈现低龄化特征。   对此,中国人民大学心理健康与咨询中心主任胡邓副教授分析:“受教育程度低的学生更倾向于用武力这种最原始本能的方法去解决冲突。”对于目前我国校园暴力频发的状况,他认为原因之一是生命教育的缺失,学生缺乏对自己的生命以及他人生命的尊重和理性认知。   在首都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杨芷英教授看来,校园暴力频发,学校教育需承担一定责任:“我们目前的教育更关注学业方面的问题,对孩子的心理、情绪反应等关注不够。”此外,杨芷英认为校园暴力的发生也有来自社会和家庭的因素,“从社会深层原因看,社会分配不公,竞争环境比较激烈,学生在面对竞争时处理不当会导致矛盾的激化。另外,来自影视作品、电子游戏的影响,也会让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在心理上对暴力行为‘脱敏’,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她指出,孩子的许多行为往往是一个社会学习的过程,一般父母有暴力行为,或者教育方式简单粗暴的,孩子存在校园暴力行为的情况就会更多。   如何破解?杨芷英认为,“首先要培养青少年乐群善良的品质,教会青春期的孩子调控情绪,如何用理性的方式化解矛盾。同时学校除了对抗性、竞争性的活动外也应设立一些需要合作的活动,在共同面对任务的过程中养成协作意识。”   同时,要建立有效的惩戒机制。国际关系学院公共管理系储殷副教授指出,目前我国《刑法》规定了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未成年人,犯强奸、抢劫、贩卖毒品、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这意味着未满14周岁以及14周岁以上16周岁以下未成年人的大部分暴力行为被排除在法律之外。此外,我国目前法律实际上以物理后果作为判断危害性的主要依据,而大部分校园暴力、霸凌的物理伤害程度较低,却对被侵害人心理造成极大伤害,法律低估了暴力行为对未成年人的心理伤害。   对比国际经验,我们看到,目前许多国家已对校园暴力采取专门对策,美国绝大多数州已通过立法来加强对校园暴力的预防和惩罚,澳大利亚通过《全国安全学校框架》来协助学校积极打击校园内学生间欺辱行为。   在预防和及时制止校园暴力行为方面,学校、教师和家庭的责任也应当被格外重视。英国政府就高度重视教师的作用,专门培训教师掌握识别校园欺凌和进行早期干预及行为矫正的方法。美国法律规定,学校必须提供举报霸凌事件的渠道,教职员一旦发现这类行为必须举报。校园暴力发生后,对家长也同时进行惩戒,如要求父母上训导课程,一起进入司法程序,承担相应的民事赔偿等,已成为许多国家探索的方向。     室友为何成熟悉的陌生人   北京某高校的大二学生小蔡习惯独来独往,就算回到宿舍也直接窝进床帘里。在小蔡居住的六人间宿舍里,每个床铺上都挂上了厚厚的床帘。室友回来,彼此也不打招呼,径自沉浸在各自的小空间里。“也有时候想要主动交流,可一抬头,看到的是厚厚的床帘、听到的是此起彼伏敲击键盘的声音,只能悻悻放弃。”小蔡的话代表了许多大学生的心声。   此前,有媒体曾面向大学生进行调查,调查发现,84%的受访者认为当前的同学关系淡漠。   室友本该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最多、亲密度最高的人群,但如今却成为“熟悉的陌生人”。谈及原因,杨芷英认为:“目前孩子普遍存在强烈的个人主义倾向,比较自我。一方面与不少学校片面重视智力培养、忽视完善的人格养成有关,另一方面也与这一代学生多为独生子女有关,在成长过程中,缺乏同伴关爱,也不太懂得如何主动与人交流,发生摩擦后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也相对较弱。”   在河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宋晔教授看来,网络时代助推了校园人际关系的淡漠:“信息时代使人际交往趋向虚拟化与媒介化,具体表现为,网络中热情外向,但在真实世界却不知道如何交流。”   杨芷英也分析,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受挫的青少年,往往又回过头来,将网络上的虚拟世界作为逃避现实交往的心理“庇护所”,在现实世界交往越不顺利,越从网络中寻求安慰,继而更排斥现实中的人际交往,最终形成恶性循环。   对此,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充分认识并积极采取行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生们就自发倡议不装床帘,室友之间敞开心扉、真诚交流。2012级本科生朱君所在的宿舍就被评为“2015年北京市优秀宿舍”,宿舍内,四个来自不同省份、性格特征完全不同的女孩儿,彼此坦诚相对,共同探讨学业,分享生活中的困惑与喜悦。   还有越来越多的学生组织自发行动起来,倡导改善校园人际关系淡漠的现状。从国外的“Free Hugs”衍生而来的“抱抱团”,在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西北师范大学等学校都曾先后开展,志愿者们在校园内穿上卡通玩偶服装,向过路同学提供拥抱。“肢体语言的传递能增加人与人之间的亲密感,减少心理距离,让两个人之间很快就建立起信任和比较亲近的关系”,杨芷英认为。     校园人际为何过早社会化   “表弟不擅与人交往,在学校里充大款到处请客。已欠下同学三四千块,该怎么办?”一位网友在网上这样求助,不少跟帖者表示类似情况在身边并不少见。   环顾周围校园,学生到了新的环境之后,常常会采用以金钱换取友谊的社交方式,而在大学校园内,这类情况更加普遍。老乡间请客吃饭是常事,为加入社团或换届选举而请客应酬也已成为社团潜规则。   除此之外,研究生将“导师”称为“老板”,将师生情谊异化为市场雇佣关系也频遭诟病。而学生为老师花钱买礼物,更是从大学、中学蔓延至幼儿园。   胡邓认为,“给老师送礼,尤其是教导中小学生给老师送礼,是成人社交关系在校园中的映射,也是焦虑的家长因竞争压力所致。”   “社会上的浮躁、功利风气对校园内的青少年有很大影响,这也是社会发展、转型过程中的矛盾在校园中的体现。” 杨芷英也分析,“要营造良好的校园人际氛围,建设文明和谐校园,一方面应该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公平、公正的竞争氛围,另一方面,还是要通过制度建设和宣传倡导,弘扬师德,鼓励老师平等对待学生,给予学生公平的发展、成长机会,主动拒绝送礼行为。”杨芷英说。   还有专家提出,希望学校能够通过加强引导、学生自治等方式,让更多人意识到过早社会化、功利化的危害,倡导健康、向上的校园人际关系。   来源:人民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