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双减”之后的两个“意想不到” |双减·家长心声
发布人:sxj  信息来源:  日期:2021-12-08  打印本文  





眼下,落实“双减”呼声正高,重大报道高潮迭起。笔者恰好是一位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家长,有不少切身体验和感受,正好可作新时代教育变革宏大叙事背景下的一个小小注脚。

国庆放假之前,语文老师在家长群发布消息:“假期没有语文作业。”随后,数学老师也跟了一句:“假期没有数学作业!”这两个“没有作业”,正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一个可喜变化。

家长们本以为这将是一个彻底没有作业的国庆假期了,没想到几分钟过后,班主任和英语老师便在群里布置了作业。

班主任的作业:做力所能及的家务事;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开展一场艺术活动;健步,跳绳,打羽毛球……英语老师的作业:国庆假期,与家人或小伙伴表演1单元的story,可以增加台词或故事人物。

这两个“有作业”,看似增加了负担,其实是落实“双减”政策的一个更加可喜的变化。

说到底,减负的目标并不是让学生完全“躺平”,而是更好地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更好地实现“五育”并举、全面发展。在减少学科作业量、减少重复机械作业的同时,还得科学有效地增加作业的趣味性、选择性、丰富性,保障学生的学习效率和习惯养成。

此外,还有两个“意想不到”值得一说。

第一个“意想不到”是,这学期的数学课,请来了不一样的老师,走进了不一样的教室。学校开展“和人民币交朋友”项目式学习活动,邀请银行工作人员上课,邀请家长参与。此后,又将课堂搬进银行,让孩子亲身体验开卡、存钱、取钱等,在游戏和体验中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金融常识,提升学生的高阶思维和数学素养。

第二个“意想不到”是,首次开展了秋游活动,老师、学生、家长其乐融融。以前,孩子们仅限于学校的学习相处,对生活中天真活泼的一面相知甚少,家长之间也十分陌生。这次在成都郊区的农场里,大家一起喂动物、挖红薯,制作稻草人,参加鸡公车比赛。活动增强了多方之间的亲密关系,提供了别样的学习空间和成长场域。

以上两个“意想不到”在个别学校零散地出现并不稀奇,甚至早已有之。但是,现在越来越多的学校实现了从无到有、从被动到主动、从单一到丰富的课程变革,这是“双减”带来的可喜变化,也是“双减”落地的微观证据。

原本,我家孩子自信心不足,说话做事显得拘谨。“双减”之后,作业少了,活动多了,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了她的变化:学习兴趣越来越浓,笑容更多了,自信心大增,时不时地感慨“现在学习比以前轻松了”“原来我也很优秀”。

当然,除了这些可喜变化,一些隐忧也不可忽视。

家长层面,对“双减”的态度并不一致,担心“作业量太少不利于知识巩固”的家长也不少,如何解决众口难调的问题和对未来中考、高考的担忧?

学校层面,课后服务时间成了单纯的作业时间,兴趣活动开展不起来或质量不高,如何确保学校课程“质”“量”双全?

教师层面,付出更多,压力更大,标准更高,如何激发他们高质量的教育教学状态并由此获得高水平的回报?

一位家长的切身体验,或许不足以说明太多问题。但是,一滴水珠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芒。“双减”带来的可喜变化,正在真实地发生;“双减”落实落细的过程,道阻且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