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家庭教育公开课”:家校同行,家国同兴
发布人:  信息来源:  日期:2019-11-25  打印本文  



日前,北京市关工委家庭教育研究中心在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举办“家庭教育公开课”第三讲,史家教育集团王欢校长以《家校同行 家国同兴》为题作专题讲座。

北京市关工委常务副主任李昭玲,中国宋庆龄青少年科技文化交流中心主任郭新保等领导,北京市各区关工委家庭教育工作者、中小学教师、家长等300余人参加公开课,10余万人在线观看,专题讲座由北京市关工委家庭教育研究中心秘书长、首都师范大学学前教育学院院长康丽颖教授主持。



(1)家校共育应建立“家校共识”,培养家国情怀

王欢校长结合多年的教育经历,通过大量典型案例,与大家分享了新时代家校共育的理念。她指出,改革开放40年以来,教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教育过程中,有思想有期盼的家长成为了学校教育中不可缺少的强大力量。而老师和家长都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承担着陪伴的角色,如何帮助孩子顺利跨过成长中的节点,需要学校与家长达成共识、共同配合。“在家校共育的问题上,我们要有共识,我们要有共谋,我们要有共为,我们才能共享孩子的成长和快乐”。

王欢校长认为,家庭教育要遵循“用心陪伴、平和交流、价值滋养”三大准则,注重培养格局大、内心暖、有家国情怀的学生。“要让孩子有坚定的理想信念,要让孩子有非常深厚的爱国情怀,要让孩子品德上过关,还要增长见识,有奋斗精神和综合素养。这样的孩子今后才能担当大业,才是我们希望孩子长成的样子。”

在具体的教育细节中,王欢校长强调:“在我们的成长过程中,第一个重要的点便是学会放弃不重要的事物,喜欢应该是负责任的选择和选择以后持久的坚持。第二个重点是在学习中留下‘学而不厌、挫而不败’的品质,第三点便是乐于学习和创新。”在具备了行为智慧之后,孩子需要“内心温暖”,对滋养着他的家庭、国家、民族都具备责任感。

(2)教育的力量是“正干预”,不应拔苗助长



教育即成长,教育是给予学生“成”的力量、尊重学生“长”的过程,而“成”的力量源自立德要求,“长”的过程基于树人规律。王欢校长提出,“教育是70%的等待和30%的放弃”。有时候家长和老师容易过于急躁,希望能把学生“一个个拔起来”。但实际上,教育的力量是正干预,让学生按规律地成长,而不是“拔苗助长”式的成长。成长最重要的力量是立德的要求,是建立起做人做事基本的规矩,如此才能让孩子们走得远,走得长,有能力去做有意义的事情。

针对家庭教育中的热点难点问题,王欢校长建议,家长们应自我教育、自我约束,做到“五要”和“五不要”,即家长要培养子女重亲情、要培养子女讲规则、要培养子女懂礼貌、要培养子女求诚实、要培养子女守信用。不要在情绪激动时指责孩子、不要总在孩子面前抱怨、不要过度保护孩子、不要过于放纵孩子、不要遇到矛盾就冲动。

除此之外,王欢校长还介绍了史家学校的家校共育工作,例如开展“学无边界、新年诵读”、“走进国家博物馆”等特色活动;开设诗词吟唱、中文戏剧、英文戏剧、“BizWorld商业世界”等系列特色课程。这些课程有助于在学校教育过程中打破传统学习模式的边界,培养孩子的公民意识、社会责任感、奉献精神,并在这个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维力、领导力、沟通力和团队合作能力。

据悉,北京市关工委与首都师范大学联合举办的“家庭教育公开课暨家校社共育咨询者培训活动”,面向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者、中小学校的校长、教师和家长等群体,旨在提高家庭教育指导服务能力,推动家校社共育咨询室的良好运行,提升家长家庭教育素质,发挥首都家庭教育事业在全国的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