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鼓励孩子一直赢,究竟有多可怕
发布人:  信息来源:[db:来源]  日期:2018-10-18  打印本文  


作者:歆小迪(富书签约作者)


上周带孩子到汉字体验馆玩,里面有一个组字游戏,儿子很喜欢,排队等着玩。


前面两个小孩玩的是双人游戏,各自从屏幕上取不同颜色的字,移入田字格内如果可以重新组成一个字就得分,反之如果移入的两个字无法组成一个字就扣分。游戏结束后根据各自得分总和分出输赢。


其中的一个小孩比较小,认识的字不多,完全在瞎蒙,总是输。


不过孩子玩的很开心,但旁边的妈妈却不淡定了,着急的给孩子提醒:“快、快,这个红色的口和那个黑色又放一起。”


听了妈妈的指挥,孩子手忙脚乱的操作着,可无奈孩子手速的不够快,还是输了。


妈妈责备孩子太慢,让孩子再试一次,这次快一点一定能赢。


孩子不愿意,不想再玩了。妈妈脸一沉,不高兴的说:“怎么能这样,一次都没赢就要走,再试几次,必须要赢。”


孩子不情愿的开始了游戏,在妈妈的帮助下,小朋友连赢了几次,妈妈终于笑了,拉着孩子心满意足离开了。


看着一家三口离去的背影,我为父母鼓励孩子一直赢的教育方式担忧。长此以往,那个孩子会越来越输不起。


很多父母像这位妈妈一样,太想让孩子赢了。


前段时间,带儿子到朋友家串门,我俩在外面聊天,两个孩子在里屋玩。不一会儿朋友的女儿哭着出来了,说我再也不和哥哥玩了,他不让我赢。


原来,两个孩子玩石头剪刀布的游戏,朋友的女儿总让儿子先出或是告诉她要出什么,她再有准备的应对,儿子自然不愿意,所以气哭了小姑娘。


朋友说:


女儿输不起,每次只要输了,就大哭大闹,发脾气,所以家人都让着她,凡事都让她赢。

也是因此,让孩子养成了输不起的毛病,孩子现在不管玩什么游戏,输一次,就再也不肯玩了。


她与小朋友一起玩游戏,也总要赢,输了就大哭,渐渐地小朋友都不愿意跟她玩了。


父母都希望孩子自信、阳光,可自信心的养成不是一味表扬,更不是一直成功就能养成,自信心是从无数次的失败中建立起来的,输也是孩子学习和成长不可或缺的过程。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我们就应该教给他们一种对待输赢的态度,让其受益终生。



孩子在意输赢,本身没有错,这是一种正常的竞争意识, 但如果太关注比赛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甚至非赢不可,就真的很可怕了。


9月10日那天,17岁女孩小越从5楼跳下,万幸的是,2楼外的一个牌匾略微缓解了下坠,让她捡回一条命。


她母亲说:


孩子跳楼,因为太要强,太在乎分数。

小越一直以来成绩都不错,可是在几个月之前的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中,考了560分,比孩子之前的成绩少了一些,“二模考试”分数则掉到515分。

后来小越开始因为压力而厌学,在今年高考中,小越的分数只有373分,与心中的目标差了太多。

高考失利后,小越复读,结果成绩还是不行,因此她才从5楼跳下。


高考失利、成绩不好就自杀,这都是是孩子“输不起”的表现,无独有偶,类似的悲剧还不少:


今年高考首日(6月7日)上午7点,在河北平泉的一名高考生,趁着母亲外出买早餐,他从七楼的露天阳台一跃而下,抢救无效后死亡。


2017年6月7日,辽宁省朝阳市一名高中复读生跳楼身亡。


2014年5月25日,深圳市一高三女生因压力过大,学校内切腹自残。


2013年6月12日,19岁男孩两次复读失败,第三次高考后跳楼自杀。


每每看到这样的悲剧发生,心痛不已:如此美好的花样年华,却因为承担不了一场考试的失败,而选择离开这个世界。


可赢了高考就真的成功了吗,殊不知高考之后的人生还有很多考验。


要强是好事,表明孩子不甘心平庸,但是赢的衡量标准确实多样的,不能被一时发的成败蒙蔽了双眼。


前一阵子很红的林妙可和杨沛宜的十年比较,让很多家长沉思。


2008年,北京奥运会,林妙可一唱成名,林妙可的父母觉得自己的女儿一定要抓住走上星途这个成为人生赢家的机会,一直不停地让林妙可接通告,但是却忽略了她专业能力的提高和知识的学习。


所以,林妙可现在已经上了大学还是很孩子气,一上热搜就被全网黑“尬”,群嘲没实力。


而作为真正唱这首歌的杨沛宜,她的父母却心里敞亮,坚持让女儿走学术音乐之路。


2017年2月,杨沛宜参加了在广州举办的USAD China 2017美国学术十项全能中国赛,并成功晋级,将赴美参加音乐类的决赛,成为一个活脱脱的大才女。


看似杨沛宜当时输给了林妙可,可是谁又能料到人生的下半场征途会发生什么事呢?


输和赢本来就是相对的,只有父母能对输赢的标准,有自己的判断,孩子就能有更加宽广的发展空间,也就能活得更加自在。



孩子太在意输赢,很容易以自我为中心。


时间长了,孩子的价值观会出现问题,孩子就会变得自卑,甚至出现一种既然在正常的规则里我没法赢,那么我就打破、破坏规则,通过走捷径来现实自己的价值。


前段时间发生的山东一中学的长期考第二名的同学杀了同班第一名的新闻,至今想起都心有余悸。




2018年6月5日,秦子康拿着刀事先埋伏在马自然家楼下。18时50分,马自然从楼门口出来。秦子康一个箭步冲上去,挥手就捅。13刀,刀刀致命。




而悲剧发生前,秦子康曾经警告过马自然。“会考你必须考4个B。你如果考得比我好,我一定杀了你。”


考试结束,秦子康依旧是第二名。


“杀了第一名,我就是第一名了。”


说完这句话之后,山东省淄博市临淄雪宫中学初三四班的秦子康同学,真的由第二名变成第一名了。因为他真的杀了原本第一名的马自然同学。




这种面对输赢扭曲的心态毁了两个家庭。


著名央视主持人白岩松曾经在书里写道:在成功学泛滥的时代,中国的很多扭曲和乱象,都与追求面上的成功有关。


我们只是追求现实的结果,往往不追求真理;我们把结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们从不享受过程;我们为了实现某种期待,往往不择手段。


在很多家庭里,一张成绩单就是家里的晴雨表,孩子成绩的好父母就和颜悦色,要什么都满足。


当孩子考试失败或者竞赛输掉名次,家长甩脸色,严厉训斥,甚至打骂。“我这么辛苦都是为了你,你考这么差对得起谁?”,这种教育很难让孩子正确面对输赢。


现在的很多家长只求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希望他们各个方面都能遥遥领先,在孩子输不起之前,家长们已经输不起了。久而久之,孩子会形成不能输的心态。


所以,想要孩子输得起,拥有平常的胜负心,家长首先要自己看淡输赢,不要给孩子过多的压力,比输赢更重要的,是对待输赢的态度,赢不是一切。



不愿输是人的本性,不可能所有的人都赢却也是事实。


当孩子成绩不如意时,不要忽视孩子付出的过程,此时对失落的孩子而言最温暖的声音是父母肯定他的努力,而不是质疑他的能力。


这一点邓莎做的特别好。


在《妈妈是超人》中,5岁多的大麟子在拳击比赛中,始终处于下风,被对手多次打倒在地,但是坚韧的他一次又一次站起来继续应战。


三个回合下来,大麟子毫无悬念地输了,他一脸落寞地躲在妈妈邓莎的怀里不说话,看着就要哭的样子。


邓莎当时就夸奖大麟子已经很了不起了,即使被打倒了还是会坚持到底,告诉他妈妈为他感到高兴,大麟子的心情才逐渐好转起来。


孩子虽然输了比赛,但是肯定会有做得比较好的地方,父母应该及时给予孩子肯定,让孩子知道他在比赛中的进步,鼓励孩子下一次继续努力。


记得《最强大脑》上,意大利男孩安德烈·拉托雷输给中国男孩李云龙的时候,他大方地跑过来祝贺、拥抱李云龙。


著名作家刘震云曾在他的书中写道:


生活本没有输赢,但如果你一旦有了胜负心,那就便是输家。赢未必可喜,输未必可悲,胜负并不重要,如何看待胜负的心态才是最重要的。

谁都喜欢“赢”的感觉,孩子也是。


身心不成熟的孩子面对“输”也更容易产生情绪,这时家长就要及时纠正孩子对待失败的表现,让孩子明白,失败仅仅是这一次失败了,并不代表一直、始终会失败。而且并非只有赢才有价值,输有输的意义。



作家刘墉曾写过一篇教育给女儿面对失败的文章,他女儿因为历史考试中一道题没有答上来,而这道题班上学习最烂的男生答了上来,为此女儿伤心哭泣。


刘墉是这样开导女儿的:


孩子,看你哭,我也很伤心,尤其当你说别的同学问你成绩时,我可以想象你当时的尴尬,因为你成绩从来都是最好的。

孩子这次考糟了,下次考好了,苦变成乐。人生如果只是一根平平的线,多没意思?一定要起起伏伏,有付出,有获得,才丰富。


人生就是要有成功、有失败,才有意思。你今天失败了,痛定思痛,检讨改进,明天反败为胜,多棒。


而且如果你能由今天的小考中得到教训,使你明天的大考不再犯错,这小考不就像注射疫苗,小小疼一下,却能避免得大病吗?


亲爱的小丫头,别再为人家考得好,你考糟而伤心了吧。


你甚至应该为那些顽皮男生,居然能拿回家一张90分的成绩单,然后得意地说他赢了你而高兴呢!


有赢有输,才是多彩的人生啊。


伦敦奥委会一位官员在回答记者关于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的提问时说:“体育教会孩子如何去赢,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这是非常重要的也是我们中国人特别欠缺的一种教育。


你一直让孩子赢,那么他将来可能会输不起。愿每个孩子都有“输得起”的自信,也有赢得了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