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不要过度教育与过度学习
发布人:  信息来源:[db:来源]  日期:2016-03-04  打印本文  


校长传媒    2016-03-04 06:10:55      文|王小峰(教育学者,亲子教育专家,家庭教育指导师;心教育理论创始人、践行者、传播者;新浪知名微博“王小峰—心教育创始人”博主)     我建议所有的父母,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尽管它是一个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行为习惯、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学习兴趣及独立思考的习惯,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同样宝贵的好奇心。不要用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好坏,也不要以此为荣辱。   特别是现行教育体制下的学校,为了争取达到好的教学业绩,为了让孩子们更多地考上好的大学,学校上上下下都非常重视学习,紧张得让孩子们气都喘不过来,很多学校没有课间休息,甚至很多孩子连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据我调查中小学生有很多孩子因此得了便秘的疾病,体育课经常被主课占用,城市里几乎所有的中小学生眼睛近视。学校的所有工作基本上是学生做卷子老师批卷子,时间被作业占得满满的,学生没有时间阅读,更没时间思考与幻想。许多同学出于父母的期望和老师的压力,睡眠严重不足,孩子们未老先衰,看不见孩子们快乐的表情,他们都眼睛发红地在准备没完没了的考试,这就是当下中国的教育现状。   可以看出,这样紧张的学习会给身心带来伤害。在一个模范公立学校,总有一些孩子,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腹泻是常见病。有三分之一的孩子都感觉头痛,有的几个月来都是如此,还有一部分人是整个垮了,不得不辍学。   平衡法则是亘古不变的宇宙法则,大自然是一个严格的会计师,如果在一方面你所要的比他准备的多得多,他就只能在别的地方减掉一些来补充。如果你照他所准备的进行,分量恰当、种类适合,你最后会得到大致平衡的发展。可是如果你一定要不断在某方面透支,一而再,再而三,他就会作出反抗,连应该给你的也拿回去了。   永远不要忘记,身体和精力是有限的,而并不像某些人想像的,心智发展是不需要精力的。一个人运动过度就一定会使思维能力下降,终身从事肌肉劳动的农民心智活动就少一些;一个人长时间的思维,特别是机械记忆,身体机能也必然下降,它反过来所产生的后果一定是记忆力下降、情绪低落、多愁善感。   这就是上帝赐给每一个生命的心智和身体机能的统一体。人在渴望、惧怕、愤怒、欢乐时心脏会跳得更快,需要身体供给的能量会更多。食欲不振,消化不良,怎能使一个发育中的身体欣欣向荣呢?物质和精神的统一在人体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健康的精神寓于健康之身体是被公认的教育目的。然而,长此以往,如此“过度的教育”,只是无休止地在扼杀人性,戕害着孩子们的身心灵健康。   千军万马过独木桥,多么形象而生动地描述了中国的高考制度,每个孩子都在努力通过那座独木桥。许多可爱的孩子,在他们渡过了美好的童年、少年之后,又必须通过一座拥挤的高考大桥,才能到达人生的彼岸。有的人过去了,有的永远停留在桥的另一边,开始另一种生活。   面对如此残酷的教育现状与恶劣的教育环境,我们无法改变现状,我们无法撼动政府,我们只有改变自己。我在此大声呼吁:我们做为孩子的家长,一定要保持高度的清醒,再也不要雪上加霜。但是,值得我们每一位教育者与家长注意的是,我不能逃避现实但是绝对不能沉沦其中。   俞敏洪老师说过,我们没法改变教育体制,我们只能改变我们的家庭教育。我认为,家庭教育是当下破解一切教育难题的最好的途径,也是保护孩子的最后一道防线。可喜的的是很多教育者与家长已经觉悟,并怀着满腔的热情投身家庭教育的学习与实践当中,我相信,在不久的将来,中国会涌现出大量的家庭教育实践赚家,一定会在中国社会与教育发展的特定历史时期,发挥他们的智慧才智,给中国教育事业输入新鲜血液。   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很多教师及家长没有清醒的认识,从而成了教育体制的帮凶。孩子的成长是自有规律并遵循自然法则的。儒家经典《中庸》开宗明义:“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道” 道出了教育的精义,教育一定不能反人性而行,我们要理解其深刻的意蕴,并时刻谨记。   孩子渡过无忧无虑的童年后,必然会走进学校,进行系统的各种课程的学习,学校又总是与考试密不可分,考试就会有优劣,有胜负。地方教育行政部门为了表明本地区的教育是如何先进,总会给每个学校的校长施加压力,校长便将教育任务分配给每一位教师,每一位教师便想方设法让孩子们考出好成绩来。   这就注定孩子在走进他们认为快乐无比的课堂时,就面临了竞争,随之而来是评判,是胜利的荣誉和失败的耻辱。一些孩子受到鼓励,可能会越来越好;另一些孩子受到挫折,可能会越来越差。   我认为用分数来对学生一段时间的学习进行考评,仅仅是方法之一,而且这种方法后来被许多心理学家、教育界有头脑的人认为并不完善。我自己也认为,在小学阶段用分数来衡量学生的优劣并不科学。一是因为许多考试的题目是非常机械的,二是在这种年龄阶段的孩子,低分数很容易给孩子一种差和无能的暗示,特别是由于它来自所有孩子都带来敬畏之感的老师们时,这种暗示会导致孩子出现挫折感。许多父母由于不明白这些分数的真正含义,同样也采取愤怒的态度,这又加重了孩子的挫败感。   也许有人会说,分数可以激励那些好学的人,警醒那些不好学的人。可我不能不说,这是一种似是而非的观点。孩子在这个阶段,其他如道德、品质等可以用荣誉来刺激,惟独求知和学习是不应该如此的。一个受这种刺激而学习的孩子,很容易导向他失去学习和求知本身的乐趣,他很少去发现知识,相反他会不断地去满足标准答案。他看起来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但失去的比这多得多。而那些得到低分的人,警醒只能增加不快乐的心情,有的甚至从此一蹶不振,从此而终身厌学。   事实上,我们看到了太多这样的例子:许多在小学阶段一度被老师和父母赞赏、鼓励(主要原因是因为考试分数高)的孩子,最后无论是在更高一级学校,还是在社会,并没有取得什么成就,反而被由此而来的压力和挫折感所折磨。相反,部分不那么被重视(也主要是因为成绩)的孩子,则成为了无论在品质还是在社会成就上都受人尊敬的人。   因此,我建议所有的父母,不要太看重孩子的考试分数,尽管它是一个暂时无法改变的事实,而应该更多地去关注孩子的思维能力、学习方法,尽量留住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同样宝贵的好奇心。不要用分数去判断一个孩子的优劣、好坏,也不要以此为荣。要告诉孩子,分数就像是对一个游戏的测验,如果你想得高分,很简单,只要熟悉游戏规则就行了。   面对教育体制,我们既不能消极对抗也不能逆来顺受。做好家庭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生活行为习惯及学习能力,智力教育绝对不是纯粹为了获得知识,而是为了启发孩子的生命动力及能力,“过度教育”不但不能真正培养孩子的智力,而且很可能扼杀孩子的想象力与创造力。不主张“过度学习”不是主张不学习,我们一定要让孩子知道,在这个世界上,要生活得更好,要取得一定的成就,就一定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并养成终身学习的好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