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孙云晓:太多物质的奖励会削弱孩子的学习兴趣
发布人:  信息来源:[db:来源]  日期:2016-01-14  打印本文  

 



2015年《楚天金报》的报道,有位妈妈为了让孩子能够上寒假培训班,而每天给孩子发工资,每天起步价是5元,表现好了还有奖金。在金钱的诱惑下,原本死活不愿意去上培训班的孩子果然坚持了下来,8天下来,他共收获70多元。孩子坚持的理由很简单,挣到这些“工资”可以买玩具,而且等买玩具的钱攒够了,自己就肯定不会再去培训班了。
这则新闻让人不由想到有高三学生对自己学习的态度:"等我考了大学,一把火把这些书全都烧了,这辈子再也不想看到它们。"当孩子不是靠着对学习本身的兴趣而是一种外在的诱惑或压力才去辛苦努力时,很难有快乐的体验,也很难有长久的坚持。
人无论是在面对学习还是其它事情时,都会有内在和外在两种动力。内在动力在心理学上被称作内驱力,这种动力是一种孩子发自内心的主动性,很多时候这种内驱力是天生。比如孩子就有天生探索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孩子从刚具备视觉能力时,就会对晃动的、颜色鲜明的东西感到好奇,随着他的成长,他们会对那些组成优美故事的图画和文字感兴趣,会主动地想去了解和学习。但当孩子上了学校之后,却往往失去了这种学习的兴趣和努力。原因何在呢?当孩子小的时候,他所有的学习都是非功利性的,也没有太多外在评价的。但是一旦上了小学,许多父母开始就给孩子设立标准,开始比较和评判,孩子的兴趣需要给分数让步,孩子当然内在的动力就越来越不足,做事的态度自然就会变得拖延,甚至是抵制。

而父母这时往往又会采用另一种削弱孩子内在动力的行为,那就是采用外在的诱惑。比如在孩子开学或考试之前,很多父母给孩子许下承诺,当孩子考到多少分数之后,给予多少钱的奖励,或者给他买什么样的礼物,其实这种许诺往往是把孩子最后的内驱力敲得粉碎。心理学研究发现,当父母用金钱和物质给孩子作为鼓励时,孩子发自内心的动力就会逐步降低,转而追逐外在的物质,但这种外在事物所带给孩子的刺激是短暂而有限的,下次往往需要更大奖励和刺激才能够到达同样的效果。这种以外在物质奖励作为刺激孩子的行为发展到最后,往往是一种两败俱伤的情况:父母不愿意再支付太多的物质奖励,而孩子又会觉得父母不信守承诺,并开始通过放弃或抵制学习来反击父母。这时学习已经完全失去孩子求知的意义,变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间较量的工具。

2014年7月,杭州一名12岁的女孩就因为父母不兑现给自己买手机的承诺而离家走出,奔赴远在千里的贵阳。好在铁路民警及时发现女孩情绪不对,及时了解情况后联系上了他的父母,否则后果难以想象。   对于父母而言,不要随便就给孩子物质上的许诺。因为孩子的学习动机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为求知而学,第二个层次是为了自己的未来而学,第三个层次是为了回报父母而学,第四层次是为了自己比别人强而学。父母应该努力激发孩子的两个学习动机,因为到了第三层和第四层次,孩子基本上很少能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体验,也很难长期坚持下去。
要使孩子拥有正确的学习动机,父母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让孩子的学习以兴趣为激发点。先满足其兴趣需要,多鼓励,让孩子拥有学习上的快乐体验,多与自己比较,发现自己的进步,多肯定,让孩子拥有学习上的成就感。 2.让孩子枯燥的学习变得有趣。比如学习英语可能很枯燥,但看英文绘本和动画片可能就会比较有趣;学习数学可能很枯燥,玩一些数字游戏就可能比较有趣。 3.找到适合孩子的学习方法。教育心理学发展至今已经发现了不同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很多时候当孩子学习上无法取得成功时,父母可以换个角度去想,或许不是孩子不努力,还可能是孩子目前还没有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因为每个孩子都有着不同的特点和思维方式,找到适合孩子自己的学习方法是成功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