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请相信,努力仍是时代主旋律
发布人:  信息来源:[db:来源]  日期:2016-01-08  打印本文  

 


  近日,一张来自哈佛大学的提前录取通知书,让杭州二中学生郭文景倍受媒体关注和网民热议。作为该校和浙江省第一个在本科阶段被哈佛大学提前录取的学生,她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但也有人通过微博指出她是美国国籍且父亲是公司董事长,双亲都是麻省理工博士,属于“富二代”,进而引发了“拼爹”、屌丝努力无望和阶层固化等话题。   “教育从来就不是‘小孩自己努力’就可以达到的事情”,这是一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认为孩子通过努力学有所成几乎不可能。也因此,总有人喜欢到处扒材料,将一些“牛娃”与非富即贵联系以来,片面宣扬“龙生龙凤生凤”的观念,在该案例中,有网友将郭文景的出众归结为家庭的综合影响。这种观点的确有一定道理,但如果一味强调家庭的作用,忽视了孩子主观努力的价值,则陷入了“宿命论”,未免失之偏颇。   近年来,媒体似乎总在暗示人们,这个社会到处都在拼父母、拼关系,没有亲爹找干爹,值得警惕的是,这是一种个别案例经媒体放大拼凑后形成的假象。“拼爹”一说自诞生起就带有公众鲜明的嘲讽和不满态度,“拼爹”自然是不好的现象,但如果这种观点成为人们盲目看待成功的决定性因素,社会的主流价值观就会扭曲,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和努力就会失去意义。   应该看到,郭文景在高中三年,学习目标明确,不仅成绩优异,也积极参加各种活动,还乐于助人,这些不仅很多“富二代”不能做到,不少普通人同样不能做到。况且,即使是美国国籍,能上哈佛大学的也是凤毛麟角,能被录取的,必须有超高的综合素质。国内富人那么多,美国籍学生也不少,为何哈佛给她送来了橄榄枝?显然,她自身的努力付出起了很大作用。   其实,在当下年轻人是拼爹还是拼能力的问题上,不乏让人欣慰和庆幸的一面。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于2014年在全国10个省份,对近6年来的大学毕业生和未就业大学生开展了问卷调查,结论是,在找工作过程中,“提供过帮助的人”里面,排第一位的是朋友(61.3%),家人排在第二位(55.4%);在他们认为最有利于就业的因素中,排在前四位分别是:有相关实习和工作经历(63.7%)、工作能力强(48.6%)、学校名气大(28.8%)、形象气质好(27.8%),而选择“父母、亲戚的帮助”的,只列在第六位(19.0%)。这说明大学生在“拼爹”文化喧嚣的社会舆论中,仍然对社会保持着客观认识和对自己的信任。   这也是对当下社会向好发展的最好诠释。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时代发展趋势下,在体制漏洞逐渐被堵死,放肆的权力被重新关进制度的笼子时,社会为我们提供了多种多样的机会,也更看重个人创新发展的综合能力,而“拼爹”的空间则越来越小。“拼能力”而不是拼爹,必将在这个时代得到更好的诠释。   所以,公众应理性看待那些煽动社会仇富情绪的“揭穿贴”,要相信努力仍是时代的主旋律,“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在当下并未过时,做到不拼爹,不坑爹,通过努力,让自己在人才竞争中长久不败。我欣赏网友的话,“我们可以平凡的继续努力”。   文章来源:《东方教育时报》;作者:肖纲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