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教师是创新因素的挖掘者
发布人:  信息来源:[db:来源]  日期:2015-12-23  打印本文  

 

2015年12月23日08:16    来源:中国青年报 

  10年前,当DI(Destination ImagiNation的简称)中国区总裁肖力第一次把这个全世界最大规模的青少年创新思维大赛引入国内时,第一届比赛就是一支队伍的自娱自乐。之后的几年,很多人还在问,什么是DI?DIY吗?
  “我们希望让所有的青少年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这位创新教育的实践者不厌其烦地解释这项比赛的初衷:“我们希望培养孩子的创新思维和判断思维。在他们的成长过程中,不论遇到什么问题,都能勇敢地面对,都有解决问题的方案。”
  10年过去了,最初的情况不复存在。在近日刚刚结束的2015年DI北京国际邀请赛暨第十届DI创新思维中国区总决赛上,来自南美洲、欧洲、亚洲等国家以及国内27个省市的数百支参赛队的数千名创意精英参加这次比赛。
  创新变成了这个国家的口头禅,越来越多的创新大赛正在举行。
  而创新,也理所应当成为教育改革的主题。
  与第十届DI创新思维中国区总决赛同时召开的“培养二十一世纪的创造者”的高端教育论坛上,一群创新教育的实践者和研究者一起探讨创新教育如何适应中小学的教学改革,培养出21世纪需要的人才。
  从1997年开始,重庆市教育评估院院长龚春燕就开始做中小学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的项目。如今全国1000多家学校都参与了这个实验。  
  在过去的18年,他们一直在尝试给学生提供不一样的课程。“不论是国家还是地方,必须通过学校对课程的解读,充分挖掘其中的创新元素。”龚春燕说。
  在他看来,创新因素的挖掘者就是教师。“如果我们的教学还是像过去一样,只是传统的死教死练,那就没机会摸索创新思维了。”龚春燕说,“教师有了创新的教法,学生才有创新的学习方法。”
  龚春燕对屠呦呦对创新能力培养的说法印象深刻:在上小学和初中时,老师非常尊重屠呦呦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素养,尽管有时老师可能被问得走不出课堂,但是从来不对学生说:我不讲了,要上课了。
  “如果这样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创新思维一定会有所发展”,龚春燕说,“创新的素养就是解决问题的素养”。
  在很多人看来,竞赛是一个非常好的检验创新教育的途径。
  北京四中教师李雪梅却认为,竞赛只是课程或活动的出口,只是一种展现方式。
  李雪梅带学生参加了很多科技类的竞赛。在参赛之余,她更关心的是,大赛能给我们带来什么?课程背后的价值是什么?
  “最重要的一方面是教师的专业发展。”李雪梅说,如果在老师的层面有所提升,就会影响到学生的发展,进而带动师生的共同发展。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副院长董艳也是同样的观点。在她看来,创新不仅需要高大上的研究理论,更需要接地气的创新教育实践活动。 
  以DI为例,在经过多年的摸索之后,DI中国区尝试为北京市门头沟区40来所公办学校开设这门创新创意课程。这门课程的核心依然在如何改变教师的教学方法上。“师生之间是天然本质的对峙关系,我们协助教育工作者找到沟通方法,并尝试做改变,让教师和学生变成同一国的。”肖力说, “让教育工作者在与孩子玩的过程中,把应该教的事情教给孩子。”



  创新也离不开评价。“如果还是以分来计较,那创新的举动一定会受到阻碍。”龚春燕说。
  “评价最主要的目的是促进学生成长,其次才是高校的招生。目前,在功利化很重的情况下,评价很难完成最主要的目的。”龚春燕说,“评价一定带着创新飞跃。”
  龚春燕建议,教育需要有更多的评价量表,“做出更多科学权威、有利于创造力发展的最好指标。通过改革促进中国教育的发展,让更多人认识创新的作用。”记者 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