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对投毒案的反思不可能烟消云散
发布人:  信息来源:[db:来源]  日期:2015-12-22  打印本文  

 


 (2015-12-14 16:02:00)
11日,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遵照最高人民法院院长签发的执行死刑命令,将“复旦大学 医学院学生投毒案”罪犯林森浩执行死刑。
这样的结果,并不出乎公众的预料。这是一起对两个家庭的悲剧,虽然林森浩在接受采访时称,“不要再纠结在一个愚蠢人的一件愚蠢的事,一件可恶的事,再怎么骂我,在那里骂,都已经烟消云散了。”但是,这件事留给两个家庭的伤痛不可能烟消云散,而社会和教育,更应该持续反思。
值得注意的是,最高人民法院审理本案的主审和林森浩都谈到一个共同的话题,即作为医学专业的研究生,却缺乏对生命的敬畏,主审法官说,“被告人林森浩作为一名医学专业的研究生,本应利用专业知识服务社会,且尊重生命、关爱生命更应是其天职。但林森浩仅因日常琐事对被害人不满,为泄愤,即利用自己所掌握的医学知识,蓄意向饮水机内投放剧毒化学品,故意杀死无辜的被害人,漠视他人生命。”而林森浩表示,他自己是一个学医的研究生,生命对他来说,应该是至高无上的,对生命应该存在敬畏,但他却缺乏这种责任感。
这说明什么?学识和生命责任意识、道德责任意识、法律责任意识,并不能简单划上等号。林森浩一再称这是自己的修养、层次不够,从个体上说,他为自己的行为付出了不可挽回的惨痛的代价,但个体的背后,也暴露出我国教育中存在的生命教育和公民教育的严重缺失。
按照传统的人才评价标准,高材生=名校+高分,对于林森浩杀人,人们的简单判断也是复旦高材生杀人。可是,如果在人才的评价中加上名校身份、分数之外的其他因素,如社会责任意识、心理健康、关爱心、同情心等,存在人格缺陷的人,还能算高材生吗?其中的道理并不难懂,但是,十分遗憾的是,无论是学校、家庭还是社会,都没意识到这一问题。在现实之中,学校和家庭教育,都特别重视学生的知识教育,而忽视知识教育之外的其他教育,包括生命教育、心理教育、生活教育。而在这种教育环境中成长的学生,就是以高分考进名校,也存在诸多缺失。
严重的心理问题,就是其中的一方面缺失。调查显示,我国名校中,有20%左右的学生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在这起案件中,林森浩因日常琐事,就杀害同宿舍同学,这可以说他心胸狭窄,为人凶残,但是,从心理角度看,这也反映出其人格扭曲,心理问题严重。如果他所在的学校,能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咨询、辅导,那么,他个体可能得到及时的心理疏导救助,也可防止悲剧发生。而重视心理教育,也就是在关注每个个体的生命成长。笔者曾去美国杜克大学考察,该校6000多名本科学生,却配备有34名心理咨询人员,包括注册心理学家、心理医生,由于全方位的心理咨询服务,该校没有发生过学生极端事件。我国教育部也要求各高校重视学生心理教育、咨询,但是,由于投入有限,高校心理咨询室很难针对学生进行个性化的心理教育、咨询,这不利于学生的个体健康成长。
在最高法宣布死刑复核结果后,林父还四处奔走,想挽救自己的孩子。对此,有网友对其冷嘲热讽,称其为杀人犯之父,这种社会情绪也值得检讨。学生和其父母是独立的,已成人的学生犯下罪责,不能迁怒于其家人,在一个尊重个体生命的社会里,要学会对个体权利的尊重,林父通过合法程序,为自己的孩子辩护,这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权利,不能加以嘲笑。和黄洋父母一样,林的父母也是值得同情的。
毫无疑问,这是一起极端个案,但是,极端个案之所以能引起社会这么广泛的关注,是因为这击中了教育和社会的痛点,近年来,类似这起案件的校园极端伤害事件,有增多趋势,要避免极端个案再次发生,必须反思我国教育和社会存在的问题,加以改革和完善。   选自熊丙奇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