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凌宗伟:全力以赴,量力而行
发布人:  信息来源:[db:来源]  日期:2015-11-19  打印本文  

凌宗伟 2015-11-18 06:11:53


  有两个寺庙,其中一个寺庙的僧人如果去菜市场买菜,一定要经过另一个寺庙。而每当此时,这个寺庙的僧人总是要出来与之“斗法”。

  一天早上,一个小和尚去买菜,刚路过这个寺庙门前,就见该寺庙有个小和尚出来,拦住了去路。“你到哪里去?”小和尚问道。“脚到哪里,我到哪里!”买菜的小和尚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无话可说,败下阵来。回来请教自己的师父。师父面授心机,说:“明天继续问他,他如果还是这样回答,那你就问他:如果没有脚,你到哪里去?他一定就回答不出了!”

  第二天,小和尚早早地就等在寺庙门前,以为自己这次一定胜券在握了。一看见昨天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风到哪里,我到哪里。”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道。问话的小和尚再次语塞,不知如何回答,只得再次回去请教师父。

  师父这次有点不高兴地说:“你怎么这么笨啊,你就问他:如果没有风,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来了!”师父进一步补充说,“如果下次他再随便编个名目,比如,水到哪里,我到哪里。那你就问他:如果没有水,你到哪里去?他一定答不出了!”

  听了师父这番话,小和尚高兴极了,他心里想,自己明天赢定了,看你还能变出什么花样!

  于是第二天,小和尚又早早地等在寺庙门前,一看见那个买菜的小和尚提着菜篮走过来,就又再次急不可耐地冲上前去问:“你到哪里去?”“我到菜市场去!”小和尚不慌不忙地回答。问话的小和尚又无言以对了。

  这个故事,其实对我们的老师和同学们都很有启发意义,这里面有许多教育的玄机。作为学生,“我到哪里去”,“你到哪里去”,我们心里应该明明白白,清清楚楚;老师只是我们前行道路上的引导者,他们是不能为我们包办一切的,许许多多的东西是需要我们自己去领悟的。

  

  小和尚的毛病在哪里?他就只知道鹦鹉学舌,人云亦云。同样,我们在学文化科学知识的时候,学习做人的时候也是这样。知识学习的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这样的问题。这道题目我是会做的,但是当下一次老师将条件变了一下的时候,就不知道了。比如说,我经常给参加“双选”的应聘老师出题目,可是年年都出,哪有那么多的新题目呢?可是又不允许用陈题,于是最便捷的办法就是把以前题目的表述改一下,选项调一下——结果一考,又难住了很多人。

  我们要想取得学业的突破,需要的是什么?——需要的就是孔子所讲的:“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所以,当我们拿到新的教材、新的题目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该想想 “如果是风呢?”“如果是水呢?”,甚至于后面还有许许多多的“如果”。说到底,我们的目的只有一个:我们只是想知道对方要到哪里去。至于说是用什么方式去,那完全是个人化的。比如我要上北京,现在交通工具多得很啊,高铁、动车、慢车、长途汽车、飞机,甚至自驾、骑自行车,各有各的乐趣,只是方式不一样而已。

  读书,不仅仅是为了升学。我们现在的问题是:无论是老师也好,同学也好,家长也好,总把读书看成是一定要升学的。可是,高等学校就那么多,每年招生人数就那么多,可是参考的人却是几倍甚至几十倍的,考不取是很正常的!尤其在我们这种高等教育还没有实现大众化的国家更是如此。如果我们参透了这个道理,我们就能够轻装上阵,而不是老是想着升学、升学、升学。往往,老是这样想,就会给自己一种消极的心理暗示,一种挥之不去的心理负担。

  另一方面,老师的教学也不能总是想着高考和中考,其实我们更重要的任务是帮助和引领我们学生怎么在原有的学业基础上得到提升,怎么活得更有品位、更有乐趣。

  故事中师父的问题在哪里,师父总是希望他的徒弟能够战胜别人的徒弟,于是当他指导他的徒弟时,就有一个致命的缺陷:即没有教导徒弟怎么去面对具体情况,解决具体问题;总以为自己教的东西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是可以百毒不侵的、所向披靡的。实际上,世界上瞬间万变的,尤其是人,而人心更是不可捉摸的!

  算命先生说,我知道你在想什么,这其实只是一种猜度。你因为心里有某种需求,你就会认为很灵。其实,这所谓的“灵”,不过是你在对话中不经意间透露出去的玄机。我曾在网上和一位大学教授聊天时说:我估计你也就只有30来岁。他很惊讶的问我怎么知道的。我告诉他,你说上午要去接孩子,没来得及和我打招呼。我想你就在这个年龄段吧。其实,算命先生正是抓住我们言语上的疏漏,再投其所好而已。

  

  这个世界上,没有神仙,没有万灵妙药。要想学得更好,考得更好,生活得更好,需要的是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去悟道。悟性,是学好所有功课、办好每一件事情的根基所在。悟性哪里来呢?需要我们遵循身心发展规律,自己积极的去修行和参悟,这样,才能使自己的智能逐渐变得更有力量和质量。

  修行途中要的是:“全力以赴,量力而行”“全力以赴”是指我们,既然我们走进了学校,坐在了教室里,就应当全身心的投入每一节课、每一门学科。“量力而行”是说,跳一跳,能够摘到桃子。如果跳一跳,也摘到了桃子,但是却摔得鼻青脸肿,那就不值得了。一个人需要对自己有一个全面的、深刻的了解:我究竟是怎养的基础,我的智商如何,我的能力如何,我的家庭条件如何……这一系列的因素综合起来,就可以有一个较为准确的定位。

  许多时候换一个思路也许眼前会开阔许多。就像我们有时候急于寻找某样急需的物件一样,即便你翻箱倒柜,大汗淋漓可你就是找不着它。可当你已经决定放弃的时刻,那物件居然就在眼前!面对各种压力,不纠结。这也许就是我们最佳的选择。

  不关注生活,不关注社会,不关注世界风云,一味沉入题海,未必能够考好,即便考好了也只是考得好,考得好未必做得好,考得好未必活得好。其实活好了,做好了,与考得好是正相关的。我还是信奉杜威先生、陶行知先生的观点的,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学习生活不是真空生活。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首先要关注世事!

  埋头苦学没有错,但是埋头苦学换来的是什么,必须认真思考。苦学未必有成效,乐学未必无成效。天天弄个苦瓜脸,这日子不过也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