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课改改到深处是文化
发布人:  信息来源:[db:来源]  日期:2015-11-16  打印本文  

  文|王永彪(吉林省长白县金华乡学校校长)

  河南西峡,这个名字伴随着“三疑三探”的逐步推广,向全国各地的教育人掀开了神秘的面纱。杨文普校长和他的课改团队摸索总结出的这种教学模式不仅使西峡一高等学校摆脱了落后的帽子,逐渐走向各大教育媒体,而且以其精简的表述,完善的流程,科学的效益,在全国各地获得了广泛而深度的认可。

  河南西峡,这块一度默默无闻的土地吸引了全国各地的学习者,因为实践这种教学模式,校长杨文普、詹合顺、李清锋、教师徐洪梅等也从西峡走向全国各地,于是“三疑三探”走进大江南北,长城内外,成为影响当下教育发展的一种文化现象。

  作为这种教学模式的发源地,依托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均衡发展培训中心,西峡和全国各地的教育同行不但保持着密切的联系,而且以此打造了一支优秀的课改团队,成就了一批有影响力的课改名校,从而促进了教育文化的形成和深远积淀。

  教师走向教育本真

  从1949年建国至今,我们已经实施了八次课程改革,每次改革都不同程度地推进了教育的科学、稳步、可持续发展。作为实施教学的主体——教师,也一直在紧跟时代的节拍,力求与课改保持同步,甚至是超越国家的预期规划,实现学生的长远发展,为民族振兴奠定基石。

  无论是教育理论家的思考与研究,还是校长、一线教师的摸索与实践,其根本都是促动教师走向教育本真。

  继承与变革。作为学校教育,根性的东西,我们必须保留。譬如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直观性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发展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等将始终是我们开展常规教学工作的基本依据。

  变革教育模式,不是全盘否定以往的教育传统,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改变,本着为了人的发展这个核心,去实现教书育人效益的最大化。传统的课堂上,我们的学生很少主动提出问题,这遏制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没有问题等于没有思考,也更无从谈起创造。疑探教学尊重了人的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此举有利于培养创新型人才。

  教育不仅是为了改变成绩,还在于改变孩子的存在方式,改变师生之间的关系,改变校园的运作氛围。校园是灵动的土壤,教育最大的魅力在于造就富有生命力的个体,创建富有活力的校园。

  激励和引导。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慧忠告我们: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要善于运用期待效应。期待效应通常是指在人际交往中,一方充沛的感情和较高的期望可以引起另一方微妙而深刻的变化。

  美国哈佛大学的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曾经在小老鼠、和随机抽取的孩子身上做过这样的实验,结果显示,凡是被期待美好的,无论是鼠,还是孩子,在一个阶段后,都有了明显的进步。这一现象被称为“期望效应”,后来人们借用古希腊神话中皮格马利翁的典故,称这种现象为“皮格马利翁效应”。

  疑探教学中,我们倡导的是无底限地相信孩子,相信必然创造奇迹,孩子从问题的提出,到学师、学友间的互动,到讲台前的侃侃而谈,他们身上所显现的潜力,是我们无法预料的。孩子不再固守或机械地做知识的传声筒,而是挑衅似的质疑,而质疑往往具有非凡的价值。人类从地心说跨越到日心说,恰是敢于向权威挑战的结果。

  最美好的教育境界是教师无限放手,学生充分展示。变换一种思维,世界原来如此奇妙。真正的变革,就是在明晓人性的基础上,合理激励和引导,促动人不断走向完善。

  发展与特色。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提出的以教己者教人,教学做合一,至今仍然具有深刻的意义。“以教己者教人”需要教师换位思考,站在孩子的位置思考我们的教学生活。

  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模式或方法,但是不断的完善,我们就可以实现不断的超越。北京中滩中学,在马飞校长的带领下,将班级改革和教学改革有机地整合起来,以班改促课改,以课改带班改,两者互为补充,实现了学生的长足发展。

  在实施的过程中,教师自然成为最大的受益者。西峡一高、五里桥中学等学校的教师积极实践,及时总结,很快走向全国各地。北京中滩以课改示范教师评比为平台,使在校教师迅速成长,打造了一个行有依据,做有章法,说有底气的课改团队。山东北镇中学的李炳慧老师更是这个方面的典范,他不但善于思考,而且善于提炼,已经形成鲜明的教育特色。

  教师最大的魅力就在于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特色,这不但是他实施教书育人工作的资本,也是学生良好个性发展的先决条件。

  孩子站到校园中央

  校园中的真正主人应该是孩子。传统教育中,孩子通常是被教育、被管理,甚至是被转化的的对象。缺少强大的內驱力,教育成效自然可想而知。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实施,孩子从角落走向校园的中央地带,成为校园中最靓丽的风景。

  自主与共管。一个人要想获得长远的发展,不但要有远大的目标,而且要有足够的自主学习、自主管理、自主反思等能力。北京中滩中学的一堂美术课:美术教师有事不能到班级,两个女孩代替老师组织学习,从课前工具的准备、分配,到课中的引导安排,及至下课前的展示讲解,这两个女孩有序、有法、有效地和班级同学一起分享了刻纸的快乐。教师的最大成功在于通过引导,孩子可以科学有效地安排自己的学习和日常生活。

  什么是真正的改变?真正的改变就是让学生成为自我管理的主人。朱洪秋博士倡导的班改,其核心就是落实一岗双责或多责,每个人都是管理者和监督者,自然也是被管理者、被监督者。课堂内外,孩子都承担着不同的分工,参与的全面性、反馈的及时性和考评的公正性必然促成孩子全身心地参与。北京中滩、山东北镇、吉林长白等学校或区域,积极实施课改班改一体化管理,教育成效斐然。

  有效的课改不仅是教学模式的改变,还必须相应改变管理学生的指标体系,从而实现教学管理效益的最大化。我们要大力实施班级改革,加强学生的培训和引导,明确分工、清楚职责,使之成为最有效的自我管理者和相互教育者。

  合作与共赢。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部21世纪委员会《学习:内在的财富》中指出:教育应围绕四种基本学习加以安排,它将成为每一个人一生中的四根“知识支柱”,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生存。

  我们已经跨入云时代,未来的时代不但需要区域内的合作,还需要把跨领域、甚至是跨国界的交往和沟通作为生活常态,以此改变人际交往和合作交流。

  我们的孩子中不乏优秀者,但往往缺少坦诚的合作或真诚的分享,因为竞争等因素,我们的孩子很少有深入的交流或学习上的彼此借鉴,所以“知识支柱”在落实上就存在难度。

  美国学者埃德加.戴尔的“学习金字塔”显示,采用各种不同的形式学习后,24小时的记忆保持率是迥然不同的:单纯的听讲为5%,阅读为10%,借助声音、图片等为20%,采用示范、演示等为30%,小组讨论为50%,实际演练、做中学为75%,而马上应用或教别人则在90%;学习效果在30%以下的几种传统方式,都是个人学习或被动学习,而学习效果在50%以上的都是团队学习、主动学习和参学习。

  在我们实施的课改班改一体化进程中,根据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构建的四人或六人小组中,他们分别承担着不同的任务,肩负着不同的职责,融求知、做事、共处、生存于一体,实现了共同发展、共赢发展。

  展示与成长。校园中,对孩子最具吸引力的做法,就是让他们可以随时看到自己的作品或成果,引发其自豪的感情,唤醒其潜藏的热情,激发其进取的激情,从而使他们以积极昂扬的姿态投入到学习生活中。展示要做到无差别展示,即每一个孩子都在校园中留下自己的作品,即使是粗糙的;展示要做到即时展示,即每一个孩子随时都可以把自己得意的一面呈现出来,即使是张扬的;展示要做到永久展示,即每一个孩子都能在校园的某个隐秘或显著的位置找到自己的足迹,即使是浅陋的。

  课堂、校园、家庭、社会,到处都是展示的舞台,我们要以发现的眼光让孩子聚焦于“闪光灯”下,无限放大他们的优点或长处,使其阳光、自信、快乐地行走于人生之路上。

  成长是有规律的,不能揠苗助长,更不能越俎代庖,我们要尊重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变化,正确地面对孩子身上发生的错误或出现的问题,不以成人眼光审视孩子,不以渴求目光打量孩子,不以狭隘思维观察孩子,以正确的发展观和科学的引领观让孩子看清迷雾,步入人生的正轨。

  每一个孩子都是一颗种子,我们要静待花开,孩子烂漫绽放固然值得赞赏,如果不能,终生平静成长也值得肯定,都是生命存在的自然之道,因为无论如何,都给土地以真诚的回馈。

  创建生态教育生活

  教育是无处不在的,认为只有进入校园才有教育的观点是危险的,种种外在的因素都会程度不一地影响人的发展。如何跳出狭隘的审视,创建生态教育生活将是需要我们进行长期实践与思考的核心任务。

  松散到主题。在以往的教育实践中,我们开展的活动,大多是点状,缺少一根主线进行有效的穿编,活动往往开展得声势浩大,效果却常常不尽人意。为什么如此,就是因为我们没有系统的安排意识,随意性、应时性太强,没有主题上的统一规划。叶澜教授在《基础教育改革深化之路怎么走》提到:“改革的出发点是对现实的反思。反思就是发现不足,在过去已经有的经验和现在社会发展需要、儿童成长需要的落差中寻找改革的起点。改革是对需要的唤醒”。基于谁的需要呢?自然是儿童的,因此我们必须改变视角,切实想明白两个问题:“一个是为谁而教,一个是怎么教。”

  《中国教师报》课改版主编褚清源老师到长白调研区域推进课改情况时,曾指出,优秀的学校要组织学生过一种有主题的教育生活。在他的点拨下,长白县向阳小学以点赞文化统领学校办学,既是理念,也是特色,师生皆获得很好的精神鼓舞,因为点赞无处不在。长白县马鹿沟中学采用的“五自两育”德育模式(即学习的自立性,道德的自律性,人格的自强性,生活的自理性,安全的自护性;合作教育,感恩教育),以扎实有效的实施,取得了很好的教育成效。

  从松散到主题,不仅是方式的变革,更在于系统的谋划教育生活,有效的利用教育资源,科学的规划学生未来。

  分科到文化。分科教学作为班级授课制传授知识的基本方式,一直延续到今天。为了不断提升教育成效,我们在这个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摸索和实践。山东北镇中学引进元认知心理干预技术,介入教育生活,矫正学生身上表现出的一般性问题和复杂的心理问题,取得了良好的成效。继北京十一学校根据学生需求采取走班制以来,北京亦庄实验小学以跨越学科的全课程学习,实现了学科间的有效整合,打破了学科的疆界,而且实现了主题性的系统学习,融学习、思考、实践于一体,北京中关村三小更是以新颖而前瞻的设计,以“三室一厅”形式组建学习空间,将各年段的孩子组合在一起,超越了班级的界限,实现资源共享和相互教育。学校教育的跨界已经成为发展的必然趋势。

  作为教书育人的主要平台,学校更加重视硬件的改造和软环境的提升,不断提高文化品质。内蒙集宁一中宏大的建筑群巍峨壮观,场地中央的几池清水,映着蓝天白云,平添雅趣;北京中滩中学内外文化布置精细,正厅敞开式的图书馆,和着名家箴言,犹显用心;长白向阳小学场地有限布局小巧,临墙而建的植物园,色彩斑斓……,本着以人为本的原则,许多学校都以各自不同的靓丽营设了良好的育人环境,并逐渐形成了各自的特色。然而我们必须清楚,特色的建立并不意味着消弭孩子的个性,实行大一统的管理,而是创建富有自由探究、奋发有为、合作共享气质的精神家园。

  参与到生态。泰戈尔在《流萤集》中写道:鸟儿不曾在天空留下痕迹,但我已飞过。看不见印痕,却不妨碍校园中流淌着参与的美丽,这就是最美的生态教育。集宁一中举办的盛大文艺汇演中,往届的优秀毕业生参与主持、学生家长和李一飞校长同台载歌载舞,不同年段的孩子在舞台上大放异彩;长白县金华学校的家长响应学校建设悦读校园的倡议,给孩子在家中开辟出图书角,或安置图书柜,使孩子不但可以随时翻阅优秀的书籍,而且创建了敬重文化的氛围,实现了良好的熏染;北京亦庄实验小学星星班的“小老鼠”们选择《德国,一群老鼠的童话》为底本,孩子、家长、老师一起研究、策划、布置、排练,将整个演出定位为义演,为“奇妙爱之家”患骨不全症的孤儿们进行募捐,其过程就是最好的资源和教育媒介……优秀的教育一定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家庭始终是人成长的本源,因此最重要的教育在家庭,我们的教育变革一定要获得家长的支持和参与,而且要通过多种形式,让家长也从中受到教育或熏染,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孩子的成长。

  学校、家庭、社会、自然,我们要努力将之变成和谐而变化的生态教育系统,使生活无处不在,使教育无处不在,落实陶行知先生倡导的生活即教育,促成人的健康发展,为创新型社会的建设培养优秀公民。

  教育历来是难以完善的,唯有继承与变革并举,行动与思考并举,我们才能不断改变孩子的生存时空,构建更加和谐自然的文化氛围,在顺应人的天性的基础上,最大化地提升教育成效。恰是:变与不变,皆是教育;无为而为,方为至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