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林格小杂感(271):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阶级内
发布人:  信息来源:[db:来源]  日期:2015-05-15  打印本文  

       


       
1、修行的深意。

        每一次的行走,每次遇见的人,每一次的谈话和演讲,每一件事情,无论多么的好甚或多么的坏,于我而言,都是一种修行。修行的意思是,在如此修长的路途上行走,慢慢地,往前进,不断提高、精进、超拔。

       提升的方式很多,我只是自觉选择了“用脚做教育”的方式,因为,只有脚踏实地,不断汲取一线的智慧,这时候,心怀崇高理想才会显得底气十足,不至于空虚与茫然。

 

        2、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阶级里。

      毛泽东同志在《实践论》中说:“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现在读来,别有深意,尤其对于未来三十年的中国,社会秩序基本建立,必然导致“阶级”的重生,人将生活在自己的阶级地位内。只是,这时候的“阶级”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政治概念,而是价值观的、生活方式的、圈子的、消费的、受教育状况的社会层次概念。

 

       3、体系的必要性。

       做教育的人,就像种麦子的人,有的人努力改善土壤,有的人精于选种播种,有的人着眼于收成销售,各有不同,各有精彩。

       然而,人是生活在体系之内的,换言之,这个世界这个宇宙是一个体系,可以说,“体系”首先是一种世界观、宇宙观,其次才是一种深刻的思维模式(包括战略性思维、系统性思维、实践性思维等)。而能称得上教育家的人,必须有自己的理论实践体系,而不是灵感的碎片以及某一方面精湛的技术。

 

       4、创建一流的教育智库。

       区域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把脉诊断”、“顶层设计”、“专家引领”、“蹲点指导”、“评价创新”,建立中国基础教育领域的一流智库,提供系列化的第三方教育服务,适逢其时,也是当务之急。

      一流的智库,要有自己的两个体系:一是价值观体系,包括定位、目标、评价三元素,二是方法论体系,包括条件、路径、原则三元素。而过去附设于各部委的众多教育研究机构,实质上是向上负责的“秘书班子”,不具有智库所要求的功能机制和人才体系,须培育新生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