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凌宗伟:劳动,是一种怎样的教育
发布人:  信息来源:[db:来源]  日期:2015-05-08  打印本文  

  按:本文刊发于《福建教育》(德育)第五期

  劳动教育是生活的教育

  有一年我刚到一所学校任校长的时候,发现校园的卫生状况不好,地上总有塑料袋和纸屑,学生宿舍卫生就更不如人意了。经过了解,原来学生宿舍的卫生是“外包”的——向学生收取一定的费用,由学校聘请保洁员打扫。于是我在有关场合和有关管理人员面前发表了我的意见:学校的卫生打扫最好少用甚至不用保洁员,应最大限度地由学校师生自己来完成。“文武之道,一张一弛。”难道把劳动的时间和机会都剥夺了,学习成绩就能搞上去?经过多次的沟通和解释,我的主张才得到了多数管理者和教师的认同,把这些劳动任务交还给学生。这样的举措到底有没有促进学习,的确难以确定,但另一个结果却呈现在大家的面前——学校的卫生面貌得到很大的改善。

  著名教育思想家陶行知先生认为“生活即教育”,在他看来,教育和生活是同一过程,教育蕴涵在生活之中,教育必须和生活结合才能发生作用,他主张把教育与生活完全融为一体。劳动,作为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教育的重要形式。劳动教育曾是我国学校教育的传统,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人才的关键一环。20世纪,几乎所有的大中小学校都开设了劳动课。近年来,由于学校、家长、社会过于关注应试,劳动课在边缘化的过程中纷纷被取消。近几年,随着人们对素质教育意义认识的深入,劳动课才以劳动技术教育的面貌慢慢回归到中小学课堂。

  据调查,72%的学生认识到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都是劳动,56.2%的学生认为社会上没有最低贱的劳动,但只有6.8%的学生愿意将来做一个有技术的工人或农民。随着学段的升级,这个比例呈下降趋势,小学占11.29%,初中占8.06%,高一占5%,高二占3%。可见,现实情况并不乐观,这是因为,在我们的劳动技术教育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重课程开发与设计、轻实际实施与指导的问题,忽视了过程中的学生复杂的心理体验过程;重思想灌输、轻激发引导,忽视了学生个体差异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是家庭的唯一。家长对孩子只有学习要求,没有家务要求,许多学生连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都不具备,更不用说劳动观念了。劳动即教育,劳动的缺失,即教育的缺失。中小学劳动教育的基本出发点应落实在具体的体力和脑力的劳动上,帮助学生培养独立生活、独立学习的基本能力。

  劳动教育是培养人生态度的教育

  我曾有两个学生,他们来自相同的初中,家长也在镇上同一个机关里工作,但似乎两家的家庭教育不尽相同。同样是做楼梯的卫生,其中一个学生是先用湿拖把把楼梯拖干净,再用干拖把抹一遍,以抹去湿拖把留下的水。而另一个学生拖地时有气无力,只拖明显脏的地方,更别说拖两遍了。我问他为什么不把每一块地砖都擦一遍,他满不在乎地说,这样就可以了。

  我仔细留意了这两个学生,发现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中的每一个方面,其态度都和拖地一样。认真拖地的那个学生不仅学习成绩好,而且人缘好,并考上了自己心仪的大学,参加工作以后也很受单位好评。另一个学生尽管学习成绩也不错,但沟通能力较差,处事马虎,参加高考时因为疏忽漏填了答题卡,与心中向往的大学失之交臂。

  江苏省南通中学也有类似的案例。该校的一个学生本科毕业后到一家大公司求职,只有他和一位博士、一位硕士3人进入最后一轮面试。面对两位高学历者的竞争,他觉得自己胜算不大,带着有些低迷的情绪参观了这家公司。当他看到车库车辆不齐时,他不由自主地像当年读高中时当自行车管理员一样,把车辆排列整齐。而这一切被公司录像拍下,他成了最后的录用者!说拖地和摆车改变了他们的人生,这是片面的,但对待人生的态度确实改变了他们的未来。踏实的做事态度,绝不是一日之功,更不是一时之兴,背后必然与他们所接受的教育有关。我以为,培养做事态度的最好方式就是劳动教育。

  劳动教育是引导学生自己去创造美好生活的教育

  需要引起我们重视的另一个问题是我们对劳动教育中“劳动”概念的理解过于窄化。有数据表明,64.7%的中小学生认为所谓劳动教育就是社会实践活动课,而社会实践活动就是春游、秋游和参观;70%的学生认为劳动技术就是信息技术。面对这样现实,我们该如何改变?关键是更新观念。

  波利亚说过:“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学生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和联系。”自我发现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自己动手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也是一种劳动教育。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自己动脑、动手,就是一种劳动体验和享受。

  理解了这一点,我们才可能在身、心、灵的三个维度上以“劳动”为施力点,确立其在学校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坐标。更重要的是,当教育回归到实际的劳动实践上,比如烹饪、缝纫、家用电器维修、农作物种植与培管、小制作、小发明等等与他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的,力所能及的实际操作,就如杜威和陶行知所主张的那样,学生的生长也就与生活产生了积极的链接,他们的创造力被激活,他们的生命力被唤醒。在这种良性的激发下,学校正朝着“教育即生活”、“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美好方向发展。

  相反,今天的现实是,当劳动教育一再缺位和异化,学生就只能在“纸面上”完成所谓的“成长”。教育的多元性和可塑性遭到了严重的挑战,千人一面的庸俗化、机械化教育,使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越走越窄。学校一面在鄙夷劳动教育,弱化劳动教育,一面却又不得不默默承受其带来的苦果。

  这样看来,如何使我们“不失去给自己持续创造一种好生活的能力”?我想,我们的学校教育可以为师生们创造一个宁静的海岛,安心地享受这个世界赐予我们的一切:蓝天白云,丛林飞鸟,艺术娱乐,当然,最重要的,还有劳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