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魏勇:忽视内容的课堂或会培养高智商的机会主义者
发布人:  信息来源:[db:来源]  日期:2015-04-28  打印本文  

搜狐教育

  首届LIFE教育创新峰会于4月25日至4月26日在北京举行。来自6个国家的100多位教育专家学者针对学校改革如何突围,教育如何培养思辨能力等12个教育话题进行思想碰撞,搜狐教育对本次活动进行了全程网络报道。北京十一学校历史教师魏勇在《教育如何培养思辨能力》的对话中,分享了自己对思辨能力的理解。他认为举例婆媳关系说明“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反省思维”。在谈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时,他认为重视技术形式而忽略内容的课堂可能会培养出大量高智商的机会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以下为北京十一学校历史教师魏勇的精彩观点:

  谈到批判问题,我能想到的第一个是对学术的意义。无论是文科还是理科都特别强调批判性思维,也都需要批判性思维,甚至在发达国家把批判性思维作为评价学生学术潜力的重要标准和依据。

  几年前我看到一篇作文,一个美国学生杰西卡参加SAT考试写的作文,名字叫做《民主难道就是多数人作主吗》质疑美国的民主制度。这就与美国的主旋律相违背了。另外他这篇文章还没有写完,结果这篇作文得到了满分,理由是这篇文章中体现出了杰出的批判性思维。事实上,突出批判性思维的意义和价值,在发达国家它已经是一个共识,一个常识。只不过在我们国家,把它上升到评价标准可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其次批判性思维可能对我个人生活也有一定的意义。我自己40多岁了,有个孩子。我发现有一个问题,婆媳关系很难相处,千古难题,她们都缺乏批判性思维。比如说媳妇晾衣服,从洗衣机里拎出来晾上完事了,婆婆看不惯,衣服拿出来应该掸两下,结果婆婆就把每件衣服都抖落一下,这时候矛盾出现了,媳妇觉得这是挑毛病,婆婆觉得媳妇不能干,做事马虎,懒,这么简单的事都不会做,但是她不知道,媳妇家里从来就是这样晾衣服的,她的妈就是这样晾衣服的,本质上这是娘家文化和婆家文化的冲突,没有是非,但是双方没有那种反省思维。批判性思维的本质是反省思维。反省自己所不知的,反省自己所知当中的缺陷。双方都不知道对方的文化背景,类似的小事积累多了,就容易产生家庭风暴。婆媳双方均以自己的文化来评定是非,在批判性思维中,这就叫做立场判断。这是不客观的,很容易产生分歧的。批判性思维讲究的是中立性判断,但是她们完全没有这种意识,这样的事情累积多了就难搞了,矛盾就加深了。

  很多时候我着急,为什么我不能把我的思维匀一点给她们呢?在日常生活中处理婆媳关系,拥有批判性思维的人可能不那么容易产生矛盾,同事关系和领导的关系,我感觉有批判性思维和没批判性思维差别挺大的。然而我今天要讲批判性思维的意义主要不是学术的,也不是讲日常生活的,这只是为了让这个话题完整一些,做得一些铺垫。其实批判性思维在当下最大的意义是对公民教育和公民社会的促进作用。通过思维方式的改变来塑造理性的、合格、负责任的未来青年。

  我对教育有一个基本的看法,我们的教育要在中国的大历史背景下来思考,一定要在中国的政治的前提下思考。你不思考这个问题,极有可能我们会用现在的互联网技术,一丝不苟的把一些偏见和狭隘分享、传递给学生。我前不久观摩过一个地方翻转课堂,用大量的现代技术手段,来把一些陈腐的偏见灌输给学生,这个问题是特别大的,大到比技术更应该优先被重视。

  技术即便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甚至颠覆我们课程和教学,然而我还是坚信,今天的文科教育内容为王。一堂课技术形式新颖,但是内容却有问题,还不如一堂聚集了前人思想精华的课。目前来看,这一点还没有改变,但是以后技术会不会彻底颠覆呢?也许会,但是现在还不会。缺乏对内容的重视,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极有可能是高智商的机会主义者,这一点在我们学生中已经看到了,大量高智商的机会主义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当然就批判性思维的培养而言,更优先的是教师的批判性思维培养。今年暑假,我在成都跟朋友们搞了一个关于教师的培训,搞了批判性思维系列培训。至于给学生的批判性思维,我把批判性思维渗透到教材的编写中,我主编了一套校本教材,以及做到APP的历史游戏中。

  我举一个例子,我们把二战做成了学生自己学习的APP再跟学生进行讨论。这里就像玩游戏有很多东西可以去找,我们找到一个历史场景,运用“平庸的恶”做了一个场景,虚拟了汉斯这个人物,一丝不苟执行了消灭犹太人的任务,他有没有罪我们进行了讨论。

  说到讨论,究竟什么是真理?什么是绝对真理?答案本身不重要。我们搞教育的人在乎的是什么?激发学生对真理探讨的兴趣和爱好。在探索的过程中,让他习惯于对复杂问题进行思考,进行缜密的思考,从而使他能够养成进行剧烈的智力活动的兴趣和爱好。很多时候真理是相对游离的,教育的目标不在于泾渭分明的让学生知道这是相对真理、临时真理还是终极真理,而是让他学会一种人格和品质,他能够心平气和的容纳两种截然不同,甚至两种以上截然不同的价值观。并且用自己的人生体验不断的修正,不断的改变立场,而不是偏执的走向任何的一个极端。一般来说,受教育程度很高的人有这样的特质,他们可以与N种互相冲突的信息和观念和平共处,我们的教育要实现这样的目标。

  关于电子产品及阅读的问题,每个人都面临碎片化阅读和思考的问题,我不否定科技,但我也不是全部肯定。我们的教育往往要从自己的体验出发,而不是从理论出发。从我自己出发来谈这个话题,我发现在这样电子阅读的时代,有可能我们的智商会下降,因为我们科技阅读大多是那种短时间的阅读,文章作者从起点到最后得出观点,为了节约时间省略了很多需要推敲的细节,只有一个大致的步骤,如果我们习惯了这些东西,我们的智商会变得粗糙。更重要的是,这会使我们丧失饥饿感。电子阅读某种程度上就是快餐,如同汉堡包,我们吃了之后就没有饿的感觉了,这时候纵然面前有满汉全席你也不想吃了。天天上微信,我自己的体验是什么?我很难静下心看这么厚一本书了,没有冲动了,哪怕周末的早上睡觉睡得很好,起床后第一想的事是刷一下微信圈。普沃斯基的《民主与市场》,讲拉丁美洲的民主政治为什么会出问题,这本来是我感兴趣的,但我买了一个月也没有心境阅读,因为你没有饥饿感,你已经提前被这些碎片的阅读给填饱了。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