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林格小杂感(259):不要与外物对立
发布人:  信息来源:[db:来源]  日期:2015-02-02  打印本文  

      
   

       1、外物对人的束缚。

       寻求幸福的方法是,不要与外物对立。受客观条件的局限从而不自由,乃是因为我们与外物产生了对立,内心厌恶、排斥外物,外物就有了负面的生命,反过来束缚我们。

       客观都是主观造成的。

     

       2、文脉——家族品质的形成。

       中国人自古就有物化情节,希望通过物质来表达精神。而家族之文脉,也通常借助具体的传世之物,来延续、滋养这个家族的思想素质、文化品格以及内在修养。

       很多人或许不屑,其实是不晓得教育的至高点乃文化育人也。

 

      3、再好的教育,也需要具体化。

      如果教育只是空洞的理论以及教化的逻辑,我想,教育是会死的,因为它将没有赖以依存并持续供给营养的土壤。

      一直在想,教育怎样才能从流俗的小格局中走出来,站到人类文明发展的高度上来,实在是一个重大的命题,但,我并没有什么把握来完成这个宏大命题的论证。

      当初,邓小平同志从精神意义上的困境中,找到先解决温饱再谈其余的现实之路,可是,他和他同时代的政治家何曾不是受到了极大的阻力,这种阻力看起来是保守主义的思潮,但也有可能是部分理想主义者对于物质意义上的自由生活的一种先天反感。

       教育如果只是把道德的目标定得比天高,而不注重于与人的生活紧密结合起来,不能具体到美的、具体的物质上来,不能触摸到、感知到、体验到,那么再好的道理,最终只能使之离教育本真越来越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