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今天是
林格小杂感(260):人人皆可为圣贤
发布人:  信息来源:[db:来源]  日期:2015-02-02  打印本文  
 

        1、向内求。

       王阳明认为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圣贤的因子,人人平等,通过主动追求与自我更新,就可以激活、唤醒这种因子,最终实现最真实的自我,所谓“圣人之道,吾性自足,不假外求”。这里的因子,是指致良知。

       有人问王阳明,知识不长进如何是好?先生说,立志用功宛如种树,种植时,不想枝叶,不想花果,凡空想均无益,而只要不忘栽培之功,点滴精进,何愁没有结果?

      

        2、晓得——一个意味深长的关键词。

       有人问王阳明,读书记不住,怎么办?先生答,只要晓得,为什么要记得?所谓晓得,就是理解、活化,就是自性光明,晓得了,就不必记得了。

       晓得即心知,所谓心知,必是通过觉察渐渐入心的,如手脚知觉痛痒,耳鼻知觉味道。换言之,通过多元感知器官的综合“训练”,方可晓得。

 

       3、圣贤之道。

       (1)勇于放下身段。当我们把自己放得低一些再低一些时,在学生心目中的地位就越高。所谓的师道,无非是这样一种状态。

      (2)修炼至纯人性。古珠研究中的“至纯”两字,用来形容人性也是贴切的。至纯的人性,通常表现为:一是总是能发现人的优点;二是每天心中开一朵莲花,微笑待人;三是善待、包容、珍惜周围的人。

       (3)沉淀生命底盘。人的浮躁是因为内心沉淀的东西少,一件小小的事情就可以让他焦虑不安甚至暴跳如雷。而文化,则承担了沉淀并巩固一个人的底盘之作用,使之内心变得強大、沉静、自由。

 

       4、名实相符。

      王阳明先生认为,“好名”乃为学之大病,病状为“闻誉而喜,闻毁忧郁”。人的一生是不断修炼的过程,务实的心重一分,求名的心就轻一分,当没有一丝求名之心时,大道无名,则可成圣贤了。

      谦谨是众善之基,傲慢则是一切恶的源泉。王阳明先生认为,人心乃天然之理,古先圣人皆精精明明,无纤毫污染,盖因无我也。